营救瓜头鲸:巨兽横海岸后的40小时 原创 2021-07-16 千篇一绿 巨兽鲸豚搁浅,古已有之,全球皆有之。这个夏天,在浙江台州临海,围绕12条搁浅的瓜头鲸,展开了一场40小时的生死营救。 人类抱着鲸在水坑里一动不动,从小腿,到腰,到胸口,一步步陷进泥潭;只在鲸每次呼吸间隙浇水以保湿,那时呼吸孔是闭合的——鲸为了适应水下生活,平均10分钟才呼吸一次;化身暑期游泳课的教练,托着鲸在水中缓缓前行,辅助这些“泳坛健将”找回游泳的感觉…… 6头鲸成功回到了大海,见识到了海平面之上的光怪陆离后,它们可能会记得,那群两条腿走路的动物救过它们的命。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15日《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杨凯奇 南方周末实习生 黄佳钰 杨宏泳 韩宁宇 责任编辑:汪韬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一群海洋中的强者,偶然间到了陆地。濒死之际,它们看到一群两条腿的动物,怯生生地走来。史料里,搁浅的鲸遇到人,往往落不下好结局。《宋史》记载,宋宁宗嘉定年间,在如今的浙江有“巨鱼横海岸”,被当地百姓分而食之。千年之后,当浙江人再次遇到“巨鱼横海岸”,故事演绎出新的版本。2021年7月6日早7点,浙江台州临海市上盘镇人王永敏到自己承包的滩涂上巡逻。看到那些横七竖八搁浅在泥泞里的“大鱼”时,他下意识地想:“可能是被国家保护的(动物)”。他仔细数了数,这一片,那一片,“大鱼”总共12头。它们无助地用尾巴拍打着地面,通体乌黑,光滑无鳞,“大得惊人”。这是中国近年来最大一起鲸群体搁浅。很快,狭窄的滩涂挤满了数百位救援人员、围观群众和媒体记者。一场40小时的生死营救在各大网络平台现场直播,牵动国人目光。就着瓜头鲸的学名,它们被昵称为“瓜瓜”。这是不断调整策略、不断抉择的40小时。“何时放归”的纠结贯穿始终——尽早放归,鲸的生机越大;但身体状况未恢复到最佳,归途亦有风险。截至2021年7月8日凌晨,12头瓜头鲸中,3头在搁浅中永眠,2头在放归途中忽然离去,6头成功重归大海,还有一头仍在接受救护。这可能是截至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鲸豚搁浅救援行动,经验和遗憾,都将为未来提供范本。12头瓜头鲸的搁浅地,是浙江台州临海市的一处滩涂。 (受访者供图/图)找水续命大鱼,是村民对这群搁浅动物们的最早认知。初期的救援也出于本能:推着它们游回大海。游不回去,再给它们找水续命。12头鲸可能在7月5日晚上就已经搁浅。不止王永敏,6日清晨,陆续有村民看到了“大鱼”,观望着,不敢上前。各种各样的疑虑在心头涌现:它们凶猛么?怎么看着像海豚?会像海豚那样表演节目么?一名胆大的村民慢慢靠近,随后吼了一嗓子,“大鱼不咬人!来帮忙吧!”村民们连忙上前,三五合力,把“大鱼”推向正在退却的潮水,希望它们自己能游回大海。可这些庞然大物似乎虚脱,丧失了游泳的本能。海边的村民知道,海中生灵离开水便不能生存。在被村民发现前,已有两头鲸死亡。得给鲸找到水续命。村民四五人一组,有的拽着鲸的尾鳍,有的抵着腹部,把鲸推到滩涂低洼处,这里还残存着浅浅的海水——后经专家提醒,村民才知,不应硬拽鲸的尾鳍,那样鲸很容易受伤。有的徒手在泥滩里刨出一些大坑,让鲸有了栖身之所。其中一头鲸对救助相当抵触,硕大的尾鳍剧烈摆动,甚至将一名村民拍倒在泥滩上。挣扎一两分钟后,这头鲸咽了气。剩下的9头鲸表现温顺。村民们边抚摸,边用当地土话“安慰”这些大家伙:“我们是来救你们的,要是想活命,就不要动。”鲸好像能听得懂,说完就平静下来了。实际上,越“安静”可能表明它们越衰弱。援救必须争分夺秒,但鲸实在太重了。在充斥着巨兽的鲸豚家族中,瓜头鲸算是小个子,只比海豚大一些。但与人类相比,它们已经称得上庞大,要在滩涂上推动一条长三米多、重达三百多斤的瓜头鲸,需要四五名壮汉合力。滩涂泥地又湿又滑,人们在推鲸时不断跌倒又爬起,脚被暗藏的石块和贝壳划破,海水中的盐分加剧了伤口的痛楚。8点左右,滩涂10公里外的上盘镇公安局,110热线不断响起。8点45分,由上盘镇公安局和上盘镇政府组成的第一波救援队伍赶到现场,之后是第二波、第三波增援人员。上盘镇行政执法队负责人王超是第二波赶来增援的,他触摸到了鲸的皮肤,“油油的,很滑腻”。这种感觉来自鲸皮肤分泌的油脂,当鲸潜入海洋,为适应海洋中更大的渗透压,油脂会隔绝海水渗入体内。油脂之下,是厚厚的皮肤。离开海水,这层皮如果被晒伤晒裂,可能引起鲸内外压强不平衡而致死。同时,因为生活在水里,鲸的皮肤并不像陆生哺乳动物一样具有汗腺,可以通过排汗来降温。长时间暴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