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世界里,夏天才是永远的神!
写作是青少年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出口。2021年6月,南方周末联合好未来旗下学而思网校开展“笔尖上的少年”征文计划,借此,我们看到了新世代少年们的多彩面貌。
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不谙世事的小孩。在他们中,有一些人通过不加束缚的想象和大胆的实践去触碰世界,建立自己的独特视角;还有一些则通过对世界的细致观察展现丰富的内心活动,其中既有莽撞与欣喜,也包含自卑与失落。
“不为人知”的夏天
传统认知里的夏天热烈而又热情,但是在少年们的笔下,“孤独”才是夏天中出现得最频繁的注脚。
这种看似与年龄不相符的气质,却又像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心理专家陈默曾归纳00后青少年的特征,提到这种“孤独感”的形成缘由。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青少年看到得更多、思考得更深,思想以及情感上的变化未能及时地被外界一一捕捉并解答,这导致在很多时候,他们的细腻与敏感并不被理解。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一切都被拟人化并赋予情感。从“我”的视角出发,他们赋予事物不同于传统的定义。
在路过塘亩,看到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时,少年的理解却不是莲花的“清高”,而是池塘中盛放却孤独的美丽,于是他写下了自己的思考:
“‘香远益清’确实很好,但在它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它的存在只是为了让人来一句‘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这恐怕也太孤独了点。”
一朵莲花,它的形象可以来源于书本,但是更重要的是,在靠近的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的真实感受,这也许是书本无法给到的答案。
如果没有落笔的一字一句,我们可能不会看到小小少年内心的“失落世界”。
人们惯常以为,学生时代总是懵懂而欢愉的,殊不知“胖瘦美丑”等评价,早早地介入了少年们的世界。在面对那些也许是不经意的评判之时,他们尝试伪装自己,以期达到“看上去合群”的目标。
我们看见小作者在文中写下“胖还是瘦,美还是丑,都在欢声笑语中一笔带过,但自卑还是偷偷在心里萌了芽、生了根、结了果。”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在面对毕业时的不安,多愁善感的文字背后是他们对于人际关系的探索。他们观察身边的人,思考如何告别,也为未来能否融入新的集体而担忧。
这些夹杂着青少年对外的细腻情绪流露在笔尖,呈现了青少年社交世界的真实组成——同伴压力是不能被忽视的部分。相比在家庭、社会中的被保护地位,青少年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需要承受和直面问题本身,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冲突、融入群体、获得友谊。而这些能力的习得,往往只能通过他们自己体验和摸索。
但我们应该相信,少年们能够依靠自己找到同伴相处的解决之道。有一位小作者在文末写道,“盲目的合群是孤独的开始,每一种性格都有好坏,但人总要向前看。也许对我来说,提升自己,就是上上策。”
生活的“英雄主义”
每个少年心中都曾有一个英雄梦想,他们相信,有一天这些故事终会成为现实。
延延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自己在水果摊挑水果时,莽莽撞撞地撞倒了架子上的水果刀。当时,一位陌生的姐姐在一旁小声地提醒她“小朋友,小心”。还走到她身边,一边弯腰捡起地上的水果刀,一边趁着四下无人时悄声提醒她:“下次要小心一点哟,如果刀碰到刚好路过的人就不好啦。”
温暖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惊讶于孩子们总能够注意到那些微小的细节。当描述一个将中暑游客背起送医的小商贩时,小作者关注到了“他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干裂的嘴唇和满是尘土的鞋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
陌生人的善意对于青少年来说并不是过眼云烟,“亲身经历”与“亲眼见证”是他们与陌生世界的一种对话方式,他们期盼从中获得美好的故事。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善良的种子悄悄萌芽,他们在内心树立榜样,带动自己成为一个细心、关怀他人的人。
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100年前的青年他们如何成长?随着《觉醒年代》在年轻人中的火热与流行,我们看到了红色基因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而通过青少年的作文,我们也看到100年前的青年精神在他们的世界里留下的点点星光。
少年通过一个梦回到了当年的觉醒年代,看到了当年祖国“沉睡”中的景象。
“骑着高头大马的士兵呵散群众,耀武扬威地朝城门走去;看到骨瘦如柴的工人推着装满鲜鱼的车子滑倒;看到坐在车上吃三明治的少爷和趴在地上吃污浊不堪食物的乞丐。”
画面一转,她来到学生游行的队伍当中,与他们一道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最后,她来到了到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看到了好几位熟悉的先生,围坐在方桌面前,有条不紊地进行讨论。此时,一位教员叫住了她,对她说:“中国的未来,拜托了。”
“自我”是这一代青少年们长期被冠以的标签,这种意识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理解为自私以及缺乏责任意识。诚然,作为远离战乱、物质充沛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过太多生活上的考验,但是从他们的文字中能够窥见,他们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一代。
文章的最后,少年写下:“愿以吾辈之青春,护我盛世之中华。我们追着光,靠近光,也努力成为光,散着光。”
捣蛋鬼总要长大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座丰厚的宇宙,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宇宙的存在。”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一书说道。
顽皮是青少年开拓世界的一种态度,尝试是他们塑造自己的一种方式。面对大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你还小,不懂!”他们也还是倔着不放弃探索,朝好奇心的方向奔去。
比如我们在文章中看到,一位少年踩在一方凳子上,努力地想要够到爸爸那一罐爱不释手的茶叶。
“我努力回想爸爸泡茶的样子,用自己的小杯子接了大半杯水,又小心翼翼地搬个凳子放在眼前,三下五除二爬了上去,打开橱柜的门,从里面拿出爸爸的茶叶罐。罐子盖得有些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掰开,可是,一整桶茶叶全都撒到桌面上。我暂时顾不上这些,努力按捺住激动得怦怦直跳的内心,抓起一把茶叶丢进杯子里……”
生动的叙述往往出自实践,尝试的欣喜与品尝的体会,这些都将少年带往一个新奇的世界。他们会知道“茶不仅是茶,也能品出生活之味”。
经历本身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但什么才是“有价值”?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闯祸不一定是坏事,搞砸不一定意味着失败,当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即便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也会想办法克服。
小涵生动记录了自己和孩子们一起捉蜜蜂的经历。第一次尝试时,他和小伙伴们因为不知道蜜蜂蜇人的威力而被叮肿了手指,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聚在一起讨论装备和策略。
“我们把手上用树叶蒙着,缠上胶带。头上除了眼睛的部分,我们都用红领巾蒙上,这样一个个打劫蜂舍的‘小土匪’就呈现在了眼前。当一队全副武装的小伙伴把蜂窝捅下之后,马上大声给出队友信号,此时,队友会在不远处的墙头拿着大网跳下,虽然场面有些混乱,但几轮配合之后我们还真的能成功捉到几只。”
在这一场“战斗”里,少年们面对失败,出谋划策,寻找配合。我们无法想到的是,好奇心能够赋予小小的他们巨大的能量,哪怕是在失败过后,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观察与总结,寻找合适的下手时机。
这些小事打开了青少年们的世界观。当小涵在课本中读到冯骥才的《捅马蜂窝》,知道马蜂为了保护家园可以与破坏者拼命的时候,他写下:“一种敬意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一只小小的飞虫,竟敢舍去生命去攻击那比它强大成千上万倍的生命,这得有多大的勇气!”
从经验到书本,他们走出束缚,每向外走出一步,他们扩张着自己的知识领地,找到成长的价值所在。
这六个故事之于青少年们的成长历程,也许只是一瞬。而其中显示的他们的内心领地,以及与世界的相处之道,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依旧蓬勃向上的成长力量。
他们的世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有莽撞无知的探险,也有不安失落的分别。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少年亦是多变的。在他们看过、体验过之后,他们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在无数个悠长的夏日里,他们走出课堂与房间,走向更大的世界。在无知与顿悟之间,他们一边观察世界,一边遇见自己。
再小的故事,都会留下痕迹。每个青少年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探索方式,每一种表达都是可贵的,我们鼓励青少年记录自己的生活,呈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欢迎点击上方按钮进入报名页面,报名后可在《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征文”,随时了解活动最新信息。
除线上报名外,也可邮寄作品参与征文。
邮寄地址如下: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报业集团南方周末报社 张老师 收 (18351983978)
(文中俊俊、小宇、延延、宇琪、天天、小涵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