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楼:中学生如何接近经典
6月17日、18日,由南方周末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全程支持,新东方公益战略支持、中国邮政特别支持的“阅读新火种”校园公益讲座先后走进成都市树德中学,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高中部、初中部。其间,《南方周末》时政部记者李玉楼以《中学生如何接近经典》为题进行分享,以下为演讲实录:
今天来到的这个校园非常新,但我一走进这里却觉得特别熟悉,因为同学们穿的校服,跟文翁石室的校服一模一样。我原先在成都读书的时候,经常去成都图书馆,那旁边就是四中的老校区,当时大家都穿着同样的服装。十多年过去了,还是这个样子。
我是2010年上的高中,可能比各位大十多岁。我们成长于不太一样的媒介环境和阅读环境。我读书的时期刚好是纸质媒体或文本阅读盛行的最后一个阶段,当时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都还没有兴起。当年在校园门口的报刊亭,能非常容易地买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的报纸、杂志、期刊。但现在同学们获取媒介的渠道,主要都来自于移动端、互联网。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仍然觉得:从书面的渠道去获取到的信息是最优质的。因为全世界的最优质的信息和文本仍然来自于最传统的纸质渠道,来自于出版社,来自于严肃的新闻机构,来自于名著与经典。
我读高中的时候,最经常去的是西南书城。这对于同学们来说,可能是非常古老和陌生的地方了。它在春熙路的尽头。我当时从林荫街坐57路公交车,坐4站就可以到达。
西南书城对于当时的我,一个从小城市来到成都的同学而言,是非常震撼的,因为它有七八层,每一层有不同门类的书籍。在高中这样一个知识需求急剧膨胀的阶段,可以在这个书店里面找到你想接触到的所有新东西,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事情。不过这对于各位而言可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因为你们通过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找到非常多元的信息。
我在高中阶段并没有接触到很多经典,或没有意识到要去阅读一些经典。那个时候我更多的是想要读一些现实感更强的东西,像西南书城的一层就有大量跟现实相关的阅读材料。当年有大量优秀的媒体人和作家,在我读高中的年份,频繁地出版了一些个人的记者手记或者偏传记类读物。这样的阅读对我之后的专业选择和生活经历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进入到大学,当接触名著类、经典类阅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书提供的是框架性的思维,或者更偏向于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你会慢慢在经典中发现,有很多现在高中阶段所讨论的或者关心的问题,可能在几千年前的经典或者原著里就已经有过一些讨论。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哲学话题,它可能很早就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讨论,并且以一种非常晓畅通白的语言呈现出来。
我到现在都非常清楚地记得我大学的第一门原著课。一开始我觉得很生涩,但后来尝试着去读柏拉图的《理想国》,看他用特别纯自然的、毫无学术黑话的语言去讨论何为正义,去讨论正义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讨论正义到底是否有用,讨论真的正义对人本身是有用,还是让人觉得我们正义才是有用的。它都是用一些特别自然通晓的话去讨论一些很根本的问题。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很喜欢这样晓畅直白的话。我厌恶很学术黑话,很弯弯绕绕的表达。
今天我的发言比较简短,落到最后想给各位的建议是:我们在初中、高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些阅读能力,有机会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领域。也许你们会觉得现在的课业特别地繁忙,但是以后你会发现,这可能是人生为数不多的一段,可以比较纯粹地去阅读的时光,你可以拥抱你想了解的任何一个领域。请各位把握这段特别好的时光。
现在有互联网的好处在于,你可以找到一个引路人,或者它可以给你提供一个谱系式的东西。一个领域里面,可能你需要的不只是某一本书,而是一个连串、一个谱系。你可以通过其他相关渠道找到一个引路人,可以给他发电子邮件,去请教他更多的知识。
可能很多人觉得,对于年轻人而言,当下这个时代并不是一个好的阅读时代,会觉得特别浮躁,觉得碎片化的阅读在充斥着大家的生活。但如果各位自己慢慢去探索阅读的乐趣,当自己乐意去阅读之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
这比十年前,可能是在座的各位老师更能体会到的,跟知识和信息匮乏的那个年代相比,现在确实是极度的膨胀。在极度膨胀之后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自持,怎么样去利用好这些资源,是各位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但这个时代,确实比我们当时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去寻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谢谢大家!
--------
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通过为2万名中学语文教师开放全年报纸免费订阅、校园公益讲座、教师公益训练营等举措,激发更多年轻学子及教育工作者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流行起来。欢迎进入“语你共进”专区了解更多:http://www.infzm.com/content/20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