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沙坡头:沙漠不等于“沙魔” 从草方格固沙到实验室测沙
“沙坡头的意义不仅仅是草方格的成功,这里也是新中国沙漠科学研究的起点。”
作为沙漠生态研究者,李新荣并不像前人那样将沙漠视为“沙魔”,反而对沙漠带有一丝温情。“沙漠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固沙是为了保障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非一定要在沙漠里植树造林。”
得到世界认同的中国治沙模式,已不只一个沙坡头。“中国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技术、中国模式。”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24日《南方周末》)
发自:宁夏中卫
责任编辑:汪韬
年降水量只有180mm的宁夏中卫市,因毗邻黄河,孕育了一片绿洲。但在绿洲以西、黄河以北,以流动沙丘闻名于世的腾格里沙漠在虎视眈眈。在中卫市民的记忆里,沙漠曾一度逼近中卫城区,风沙吹进农田、街道乃至居民的家中。人们面对沙害侵袭,似乎只能“沙进人退”,没有还手之力。
由于黄河的阻拦,腾格里沙漠南缘在黄河北岸耸起一片高达百米的沙丘,当地人把此地叫做“沙坡头”。1950年代,国家规划修建联通西北与华北的大干线——包兰(包头-兰州)铁路时,恰恰选择经过沙坡头。这是我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为阻止黄沙掩埋铁轨,保障交通安全,原铁道部、原林业部和中国科学院联手研究治沙方案。
在此之后,沙坡头的名字与一个治沙措施紧密相连——草方格。用最常见的麦秆扎出1m×1m的方格,再于其上种植沙生植物,这种廉价、便捷的固沙模式,保障包兰铁路六十多年来顺畅通行。如今,扎设草方格已经成为治沙的经验,被应用到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区的沙漠治理中,甚至走出国门,被称为“中国魔方”。
“沙坡头的意义不仅仅是草方格的成功,这里也是新中国沙漠科学研究的起点。”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实验研究站(以下简称中科院沙坡头站)站长李新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继草方格后,治沙技术在这里更新,新的治沙思路也在此迭代。
沙坡头治沙者的耐心和创新阻拦了黄沙,也成为了中国治沙的品格。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均保持缩减态势,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草方格往事
如今站在包兰铁路沙坡头段向两侧眺望,草方格好似围棋棋盘纵横排布,更远处是灌木、乔木组成的防护林带。如果从高空俯瞰,沿铁路种植的植被像一条绿色飘带,在沙海中蜿蜒前行。这是六十多年积淀而来的治沙成就。
包兰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划修建的一级铁路干线。沿着黄河冲积平原前行的铁路,想要躲开沙坡头很难——沙坡头不仅是黄河与沙漠的交汇处,也是自古以来甘肃、宁夏与内蒙古间商旅往来的必经之路。
线路设计之初,除了穿过沙坡头的黄河北岸方案,还有南岸方案。走南岸的兰州—靖远—海原—中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邵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