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的“文学村庄”,物理学家的大世界,因这群孩子而敞开
站在城市的街头,看着夕阳想起遗落的故乡;
在悄然发生的黑夜里,听见大自然的声音;
思考“十万个为什么”时,立志当一名科学家;
跟随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一起改变着世界;
一不小心打开“魔衣橱”,进入奇幻的第二世界······
6月17-18日,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走进成都,三场校园公益讲座接力上演。在聆听作家刘亮程、科学家罗会仟等嘉宾的阅读分享时,近千名中学生或游走于文学梦境,或倾听自然声音,或漫步科学世界,或感悟人生真谛。
“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全程支持,并由新东方提供公益战略支持、中国邮政提供特别支持。继5月下旬广州站校园讲座圆满收官后,本次活动先后走进成都市树德中学,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高中部、初中部,嘉宾与师生们共同碰撞出一场场阅读飨宴。
点击回顾成都站精彩瞬间
文学是做梦的艺术
辽阔的新疆,一位年轻、浪漫而又清高的乡村诗人走进城市。面对忙碌而单调的生活,他再也写不出诗歌。
一个黄昏时刻,偶然转头看向西边的太阳,他突然意识到每日向西的太阳,其实正落向自己的家乡,那个遥远的看得见地平线的地方。关于家乡的一切,一瞬间全部回到了脑海里。
他开始一篇又一篇地写散文,写风中的院门、 逃跑的马儿、温暖的坟头、卖掉的老牛、“通驴性的人”、“像作家的狗”······家乡黄沙梁在他的文字中复活。
后来,这些富有哲思的散文从新疆传到全国,也传到了中学生的语文课本和阅读理解题中。
在“阅读新火种”校园公益讲座现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的刘亮程,回顾了《一个人的村庄》的创作往事。
“我们总会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突然回头,发现被你扔在远处的故乡可能并没有消失,也可能我们会在某一个阶段,在所读的文学作品中看见自己的故乡。”
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亮程
在刘亮程如诗歌如散文般的讲述中,学生们进入一个个关于文学、故乡、自然的梦境。
他引领学生们倾听自然的声音,关注自然,感受自然。他提到自己在一个小村庄买下一所荒弃的老学校,改造成 “木垒书院”用以耕读养老,试图通过文学和艺术建造一种通向自然的渠道。
他谈到文学是做梦的艺术。作家跟随在人类匆忙的脚步后头,把遗落在尘埃中那最为珍贵的往事去想起来。而人们在阅读优秀作品时,也会像一场梦一样孤悬在阅读体验中。
“文学作品中备份了人类所有的情感模式,每当你读进一本书的时候,你找到的是一个书中的世界和一个生活在书中跟你遥相对应的自己。这便是文学,只要打开一本书就洞开一个世界。”
他鼓励中学生多读书。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看多少书,而是为了通过读书去看懂这个世界,让自己少进误区、少走弯路。
“一个读书人会活在四面八方,会活在古往今来,会活在人类所有智慧的海洋之中,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走向“十万个为什么”
从一个偏远贫穷的小村庄,考到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又留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
科普作家罗会仟的人生算得上“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他在分享时提到,小时候从全科学习到自我学习的转变,是自己实现梦想的关键。全科学习在于文科理科都有所涉猎,能够进一步确立自己的偏好特长。而自我学习则在于不断拓展阅读。
童年的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开启了罗会仟对科学的兴趣。他将这本书前后读了十几遍,“读了那么多遍之后,自然就会对科学产生好奇、产生向往,最终我自己走向了科学的道路”。
或许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成年后他成为了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撰者。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普作家罗会仟
分享中,罗会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超导研究,并讲述了海克·卡末林·昂内斯、朗道、巴丁、贾埃弗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超导领域的故事。“超导研究了很多重要的应用,未来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的世界” 。
罗会仟也现场科普了“物理”概念。他提到用物理学家的思维看世界在于:“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地方是它竟然可以被理解”,这也正是物理的魅力所在。
在墨子、沈括、哈雷、伯努利、笛卡尔、泡利、巴丁、吴建雄等中外物理学家的故事中,罗会仟带领同学们进入一个个神奇的物理世界,和他们留下的经典著作。
“同学们,其实前沿的科学离我们并不远,只要你们多读书、多了解我们前沿科研,就有机会探索未知,探索我们的宇宙,这是永无止境的。”
打开魔幻的“第二世界”
小学一二年级的一个暑假,徐琳玲在远房表哥家的书架上找到了一套吴承恩著的原版《西游记》,认字极有限的她竟入魔般地一页一页地给读完了。“我感觉自己从此踏入了一个神奇的新世界,这个世界要比和小朋友们假期里一起抓鱼摸蟹、爬山游泳、搞恶作剧更有意思。”
《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徐琳玲
分享完童年的阅读往事,徐琳玲又以C.S.刘易斯的作品《狮子、女巫与魔衣橱》类比阅读的作用。
在她看来,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是“第一世界”,而阅读正是拥有魔法的“魔衣橱”,为我们打开“第二世界”,那是用文字和想象力构筑的,它和“第一世界”互为映像,是超越于个人经验和直观感受的“世界”。
“第二世界”于个人有什么意义呢?徐琳玲认为阅读的“有用之用”在于学习、谋生、消除外在的不确定性等,但“无用之用”更宏大,既在于认识人类社会的古今,也在于认识、理解自己和他人,不断感受美甚至创造美。
“书本的‘无用’之用,在于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拥有人类、大海、星辰的人,这样的人会更坚韧、博大、温柔,这无论是对个人事业,或作为个体完整的生命和成长以及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有益处的。”
接近经典,找到引路人
再次回到成都校园,李玉楼十分感慨。十年前,他也曾在成都就读高中,浸润着这座天府之城的文化养分而长大。
因为阅读的影响,他高中选择了文科,大学选择新闻系,毕业后成为一名记者,不断走向一个更大的世界。
互联网以及各类技术发展,媒介环境与阅读环境早已千变万化,但李玉楼认为最优质的信息和文本仍然来自于最传统的渠道,来自于出版社,来自于严肃的新闻机构,来自于名著与经典。
《南方周末》时政部记者李玉楼
李玉楼提到,阅读深度文本在当下成为一种愈发稀缺的能力,这种能力恰好是在中学时代可以培养起来的。
面对信息膨胀的洪流,他提醒学生们既要学会自持,也要学会利用资源寻找兴趣和方向。
他鼓励学弟学妹们选择合适的入门经典,找到引路人,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
“也许你们会觉得现在课业特别繁忙,但这可能是人生为数不多的一段可以纯粹读书的时间,你可以去拥抱你想要去了解的任何领域。”
“阅读新火种”阅读教育研讨会
为了解一线阅读教育状况,助力校园阅读和全民阅读。17日傍晚,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阅读教育研讨会成都场如期开展。
刘亮程、罗会仟、徐琳玲等嘉宾,以及来自教学一线的二十名语文教师参与研讨,就当前中学生阅读教育现状进行了热烈探讨,并提出了众多宝贵建议。
让阅读流行起来,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校园公益讲座已携手李洱、止庵、刘颖、刘亮程、罗会仟等嘉宾,走进广州、成都举办共计6场活动,与师生们共筑阅读盛宴。下一学期,活动将继续携手重磅嘉宾走进中学校园,传递阅读的火种。敬请期待!
“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由南方周末报社主办,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全程支持,并由新东方提供公益战略支持、中国邮政提供特别支持。项目面向全国2万名中学语文老师免费开放全年《南方周末》报纸订阅,报名持续进行中。
点击上方图片立即申领
此外,近期南方周末还特别推出“教师征文挑战赛”,邀请一线教育工作者分享阅读心得与教学感悟,优秀作品有机会登上南方周末平台,并获得稿费、礼品、证书等多重奖励。
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
未来,“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将继续着眼年轻学子及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需求,以多元化举措助力校园阅读推广,让阅读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