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生代父亲:陪孩子一起成长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叙事里,父亲的形象往往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一提到父亲,大多数人会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那个努力、蹒跚、沉默的背影,似乎成了中国式父亲的代言。

然而,当90后陆续步入30岁,他们逐渐从新生代的少年,长成了新生代的爸爸。这届新生代父亲,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父亲参与育儿”专题研究表明:新生代父亲在关怀陪伴角色上有更多投入,比如在给孩子买生日礼物、接送孩子上学、上兴趣班等方面;高学历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方面有更多的自觉和参与行为。

今年父亲节,好未来旗下学而思网校推出视频短片《老爸别慌》,生动呈现了新生代爸爸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与孩子“过招”——当妈妈出差,老爸与女儿该如何享受这段独处时光?从视频里,可窥见新生代父亲的生存状态:即便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他们依旧想要给孩子更多陪伴,想要在家庭中承担起更多责任。无论是养育技能的掌握,还是情感需求的回应,“成为优秀的父亲”从来都是一门技术课。

新手爸爸:体贴和耐心是通关密码

唐周在当父亲的第一个月,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1994年出生的唐周在成为父亲之前,人生称得上是“一帆风顺”:考上国内双一流大学,大三保研并且找到女朋友,研二签offer,30岁前结婚生子。

随着儿子的一声啼哭,所有关于“顺利”的形容戛然而止。

他还记着自己第一次抱起儿子的时候,自己手指都在微微发颤,手在用力,肩膀在用力,甚至腿和肚子都绷得紧紧的,生怕姿势不对让儿子受到伤害。“当时特别小心翼翼,结果被媳妇嘲笑说我在‘抱地雷’。”

在成为父亲之前,唐周以为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甚至不需要特意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换尿布什么的,看起来好像没那么难”。而现实给了他迎头一击,规律的生活被打乱、睡眠时间完全不固定已经算是小事,更要命的是,因为天气太热,儿子得了热疹,急得唐周又是问医生,又是给家里的长辈打电话“取经”。

唐周和妻子是大学同学,一直以来感情和睦,常常被亲戚朋友调侃“等有了孩子矛盾就多了”。当二人世界升级成为“三口之家”,他要适应的不仅仅是“父亲”的身份,也需要照顾到妻子的情绪。“她常常会因为孩子生病而自责不已,本身喂奶就给她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心理上也需要更多安慰和照顾。”

给儿子换尿布、协助妻子喂奶、安慰妻子、哄孩子睡觉……唐周在一周之内迈过了一个又一个槛,也逐渐找到了为人父的快乐:儿子会看着他发出“哼哼啊呜”的声音,眼神追随着他的动作,时不时傻乐。“我记得有一晚,他凌晨四点吃完奶就不肯睡,眼睛瞪得像铜铃,然后不停地发出声音,好像在和你说话一样。当时虽然很困,但是能感到他的依赖和信任,就觉得一切都特别值得。”

作为新手奶爸,唐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有足够的信心可以应付好这一切。“体贴和耐心是我照顾儿子和妻子的关键词,也希望我可以一直这样陪着儿子成长,其实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图源:新华社

工作狂爸爸:寻找平衡的支点

在杭州的互联网公司里,很多男生都认为自己是没时间谈恋爱的。像徐驰这样家里还有妻有儿的90后,真的不多见。

他的工作常常需要奔波于上海和杭州两地之间,往往不是在办公室工作到半夜,就是在路上,每周工作时长超过了100个小时。2015年,女儿出生,他更加拼命地工作,什么都想要给女儿最好的,最好的婴儿车、最贵的奶粉、最漂亮的小裙子……他觉得这是自己能为女儿做的所有,也是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

随着职务晋升,他的工作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哪怕是周末在家,也需要整天在书房里和下属开会加班。妻子很少和他抱怨,但他能感受到女儿对他的疏远。尤其是在饭桌上吃饭时,妻子如果有事先行离开,他总是找不到和女儿聊天的话题,甚至能感受到女儿不经意的躲闪。

“意识到和女儿产生隔阂后,我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父亲也总是工作很忙,我很想和他玩,但是都没有机会。”徐驰开始自我反思,并在家庭和工作的天平上重新做出了选择。他不顾家里长辈的反对和领导的挽留,换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开始陪女儿读绘本、做作业,周末带着妻儿出游……

“刚开始的时候我帮女儿梳头,以为是很简单的工作,没想到却把头发梳得乱七八糟,但女儿也没有责怪我,还挺高兴的。”徐驰回忆起那些和女儿相处的时光,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参与,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是不完整的。母亲可能相对比较温柔体贴,但父亲更会带着她去冒险,体会很多新鲜事物,大胆尝试一些不同的内容。”

“不同于前几代的‘惯性缺位’,在当下这个时代,‘父亲’这一角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标准。”徐驰对于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如果女儿形成了什么事都去找妈妈的习惯,我就更难以和她沟通和交流,长此以往只会恶性循环。现在,我们不仅是父女,也是可以玩在一起、信赖彼此的好朋友。”

图源:新华社

二娃老爸:比起端水,更要懂调配

提起“生二胎”的决定,邵明总觉得是被家里老人“催”出来的。

他和妻子婚后第二年有了儿子,彼时双方父母还不满60岁,身体都挺不错。有了孙子之后,老人便催着再生个孙女。“父母总说趁着他们还年轻,带得动孩子,让我赶紧生二胎。但事实上,女儿出生后,大部分时间还是我和妻子在带。”

一个孩子的到来,并不是家里多双碗筷那么简单,而是相当于全家老少三代每个人都要跟新成员建立起新的关系和联结,甚至其他成员之间原本的默契也会被打破。两个孩子年龄相差不大,邵明的妻子做了全职太太,在家费心费力的照顾,一天下来,她时常感觉到自己也“废”了。

更令邵明头疼的是,如何端平二宝之间的这碗水。自从女儿出生后,刚上小学的儿子好像提前进入了青春期——想要的玩具,不买就哭;餐桌之上,各种挑食;有事无事,就想欺负妹妹。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理解儿子心理的落差,对他几乎有求必应。但是后来发现,他似乎对此并不开心。” 邵明向自己的父母、向家里有二胎的朋友和同事取经,又试图和儿子好好聊聊,最后还是同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们。

“他越是不可爱的时候,也恰恰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其实,儿子在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之前,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更能体察父母对自己的情感。邵明突然明白,当自己试图“端平这碗水”时,敏感的儿子早已经把这一做法视为冷落。

他开始尝试多和儿子沟通,尽量给他多一些的关注。在女儿想要动哥哥玩具的时候,告诉女儿先征求一下哥哥的意见。慢慢地,儿子开始学着和妹妹和平共处,学着照顾妹妹,和她分享自己的快乐。“他俩一起坐着画画,我也会在一旁写写字,记录下来他们兄妹互动的日常和自己的心情,配合照片,等他们长大以后翻过来再看,一定是一段值得怀念的美好时光。”

一天晚上,邵明因为加班晚归,打开房门就看到暖黄色的灯光下,等待自己回家的一双儿女依偎在沙发上已经睡着,女儿扯着儿子的手,小脚搭在儿子的腿上。

邵明这才明白,身为父母,尤其是两娃的父母,最好的爱,不是任由爱信马由疆地奔腾,而是懂得调配。

图源:新华社

时代在变化,总有父亲在老去,也总有人正在学习成为父亲。

养育孩子像爬一座山。曾经,父亲们一心登顶,为孩子开路;如今,90后新生代父亲更愿意和孩子站在一起,用陪伴呵护他们一步步向前。

政策和社会舆论的更新也显露出同样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并引发热议。这透射着全社会对更好平衡育儿责任的期待,也侧面映照出当下普遍存在的一些育儿痛点、难点。育儿是家庭事务,也是家庭成员共同的责任。

恰逢父亲节,有关家庭教育和有效陪伴方式的讨论再次迎来关注。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经历、共同体验的点滴相处中,写作可以把“私人的记忆”变成“共享的身份认同”,可以把“会流走的美好时光”变成“凝固不变的永恒”。

为了给全国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发现美、记录美的机会和平台,让孩子从根本上拓宽写作思维,由南方周末主办、学而思网校提供战略支持的“笔尖上的少年”征文活动在近日启动征集。

本次征文活动以“把眼里的美好变成笔下的美文”为主题,已于6月17日在南方周末平台开启作品提交通道,将于7月31日截止征稿。初选及名家评审复选历时近两周,8月中旬前全部完成,最终表彰及颁奖将在8月下旬前进行。

欢迎点击上方按钮进入报名页面,报名后可在《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征文”,随时了解活动最新信息。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