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记录美好的一种习惯
责任编辑:夏海
知名媒体人周奎曾说:“我们庸庸碌碌度过一生,却可能对自己的人生一无所知……如果这些故事不被记录,就会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离开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这是多么令人遗憾而痛心的事。”
时代或许惯写知名人士的故事,但在我们每个普通人自己的世界里,亲人、朋友、童年、出游,都是值得留下的痕迹。唯有厘清自我形成的脉络,用笔记录下这一切,故事才不会轻易褪色和消散,而我们也才更容易铭记曾经,看向未来。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拿起手中的笔,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保存一份童年
凌晨两点,褪去繁华喧嚣,整个城市陷入沉睡。
张潇合上电脑,结束了一天的加班。作为一名互联网大厂的从业人员,他早已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更习惯睡前打开播放器,听一会儿自己在出游时录下的大自然的声音,写写自己的心情。
他是第一批80后,出生、长大在一个东北小城,高考后一路南下,靠着自己的努力在一线城市里站稳了脚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在外人看来,他的生活算得上“幸福生活”的典范。
但其中的焦虑只有他自己了解。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失眠的问题,直到后来听取了朋友的建议,把自己在自然里录下的声音当做背景音。
“在上海,四季的感受变得模糊而迟钝,常常只记得Q1还是Q2。”张潇回忆起从小长大的乡间,四季分明,村落掩映在绿树间,除了鸡鸣和几声狗吠,村里总是寂寥,也有几分落寞。几个小孩在麦田边上打闹,老人就在路边阴凉处坐着,偶尔搭话。那些陪伴他长大的声音,在漫长平凡的日常生活里,像夹在相册里的书签,循声而往,就能找到那些过往的时刻,找到曾经温馨的回忆。
他把自己对于自然的观察记录下来,并开始写故乡和故乡的人。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那些看过的画面、接触过的人、听过的声音和心里的情绪,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如同琥珀一般,过往蓄积的记忆曾在树脂流动时描画出纹路,被封存起来,如今得以记录在了张潇的游记中,也承载着他对儿子的殷殷期盼。
成为父亲对于张潇来说,是个全面升级的新挑战。虽然新生命带来的繁杂琐事和现实压力扑面而来,他却乐在其中。在他看来,孩子就如同一颗萌芽的种子,在不同的环境里,汲取养分和甘露,成长为不同的状态。
(图源:新华社)
所以,他乐于带孩子出游,和孩子一起写游记,记录新的风景和感受。去年年初,因为新冠疫情突发,原定的出游计划泡汤,孩子比他还要沮丧;今年,他也为了弥补这份亏欠感,提早制定好了暑假出游攻略,邀请孩子一起出发。
所订好的机票已经开放值机,张潇早早选好了靠窗的座位,以便和儿子一起拍摄下起飞时的风景。出游也许会迟到,但陪伴从未缺席。
共享一种成长
对于钟兰而言,文字像平行时空里的光,照进生活的缝隙,治愈了当下的现实。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钟兰总能通过文字找到一些力量面对现实。2013年,她生下了一个女儿,成功升职成为了一名妈妈。挫败感从出了产房开始。钟兰一滴奶水都没有,隔床同样是新手妈妈,奶水多到孩子吃都吃不完。对比之下的伤害是巨大的,看着饿得直哭的女儿,她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自责与失落。
在那段日子里,她承受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压力,只有借着孩子休憩的时间,才能偷偷拿出笔记本,记录下自己与女儿的点点滴滴,靠着文字消解内心的苦闷。如今回看曾经写下的文字,钟兰只是浅浅一笑:“还好有这份文字的留存,让我能平静地回首那段充满着泪水、汗水与欢笑的时光。”
在钟兰看来,真正的写作,话题天然是丰富的,细节应该是生动的,而这种表达力的源头像一个水库,必须先汇聚来自四面八方的溪流,这溪流正来源于一点一滴的生活日常,来源于真心的体验和共鸣。
正如法国思想家蒙田在《人生随笔》里所说:“绝大多数哲人、最伟大的人物都通过对美的欣赏和沉思,来补偿学校教育,并获得智慧。”相比囿于练习册和补习班,她更喜欢带着女儿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欣赏和发现身边的美好,小到一起逛超市买下当天晚餐所需的食材、去公园与晨练的小朋友一同锻炼,大到假期里一同远行,饱览祖国壮阔山河。
如今,钟兰的女儿已经步入小学,有了课业的压力,也在钟兰的鼓励下开始写作。哪怕是平常功课再多,钟兰都会在休息时间拉着女儿一同出门,看看月亮,聊聊一天的生活,和楼下熟识的朋友邻居打声招呼,让女儿充分感受真实的生活、现实的社会和人与自然的连结。
(图源:新华社)
不久之前,钟兰在微信班级群里看到老师表扬了女儿的作文。虽然文笔还很稚嫩,很多字还需要用拼音代替,但她已经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女儿在成长。
其实,钟兰也有一个秘密:她正在尝试系统化的写作,准备将自己与女儿共同成长的经历记录下来,集结成书。等出版的那天,再给女儿一个惊喜。
藏在文字里的爱与守护
亲戚长辈们的眼中,刘沫打小就是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读书的时候好好学习,一毕业就结婚生孩子,儿女双全。但在刘沫眼里,“我觉得我做了一件很勇敢很突破的事情,就是生了二胎”。
故事由此开始改变。刘沫发现,自从有了二娃,生活不再张弛有度,心态时不时还会在崩溃边缘徘徊。双份的幼儿营养品、早教班、保险等开支,已经让这个四口之家经济吃紧。更令她担忧的,是自己因为照顾小女儿,不得不减少陪伴大儿子的时间。
她在愧疚之余,暗自庆幸大儿子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依旧是一副爱玩爱闹、没心没肺、独自快乐的样子。
(图源:新华社)
孩子天性爱玩,时不时惹事或者犯错,比如拿着枕头想吸引妹妹的注意,却不小心松手砸到了妹妹的头。每到这种时候,她还是会气得把亏欠感抛在脑后,忍不住冲着大儿子发火。
“其实发完火,看着儿子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心里也很不好受。”提起与儿子的交流,刘沫有些无奈,“我总是希望能把爱分给他们两个,手心手背都是肉。另一方面我又很担心儿子心里会有负担,会排斥我们和妹妹。每每想到这,我就越来越紧张,孩子出任何一点问题都会让我情绪爆发。”
直到有一天,刘沫在检查儿子作业时,看到了他上周评优的作文——《我最喜欢的一件礼物》。原来,在儿子眼里,妹妹就像是一件在圣诞节都等不到的超级礼物,他想多和妹妹玩一会儿,但总是无法做到像爸爸妈妈一样把妹妹抱得又平又稳,只好先抱着枕头作为练习。
刘沫这才读懂,儿子在用自己笨拙的方式,把爱和守护藏在了字里行间。
对每一个中国家庭而言,亲子相处的点滴时光,都浸透着有关爱和成长的美好,而这些终将在孩子的笔尖闪耀。
新的暑期将至,在学而思网校的战略支持下,南方周末发起“笔尖上的少年”征文活动,面向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主题征稿。本次征文活动以“把眼里的美好变成笔下的美文”为主题,邀请了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周国平,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同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李洱、徐则臣,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品》杂志总编辑王十月,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博士张秋以及南方周末社会新闻部主任、网络副总编辑、数媒工场内容部总监何海宁,《南方人物周刊》总主笔、作家、资深媒体人蒯乐昊等作为评审团专家与导师,最终获奖选手的作文将有机会刊登在南方周末平台。
本次征文活动将于6月17日开启作品提交通道,鼓励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将感同身受的美景、美人、美事变成笔下的美文。小学组以“难忘的暑假”“这个暑假,因______而美好”为题,初中组以“当我想起夏天”为题,高中组则设命题式和开放式两种形式,以此充分发挥不同年龄段少年的文学创造力,融入时代背景、国家发展等宏观命题的思考,展现中国少年的文字力量。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真正的成长在于知行合一,读书、明志、力行,才能生出如磐的理想信念,将经验智慧融进文字,并传递给更多人。
点击上方按钮或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报名页面,报名后可在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征文”随时了解活动最新信息。
除线上报名外,也可邮寄作品参与征文。邮寄地址如下: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报业集团南方周末报社 张老师 收 (18351983978)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