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路15号,见证上海金融风云

1992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敦促,“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从1992年直到2007年金融危机前,上海经济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开业头一天,沪市股票的成交额只有49万,今天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8000亿。相隔三十年,当时谁都不会想到有这样的速度、这样的规模。”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27日《南方周末》)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张玥

位于上海市黄浦路15号的一栋建筑,见证着上海乃至中国金融史的变迁。

这里原名礼查饭店,1927年2月,周恩来在上海领导了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并取得了胜利。4月12日,蒋介石派兵收缴工人武装,残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悬赏2.5万元缉拿周恩来。4月中旬,周恩来化装成商人,与邓颖超一同入住礼查饭店311室,直至5月离开上海赶赴武汉。

2021年5月,在这间窗口能看到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的饭店房间内,仍陈列着周、邓二人使用过的陈设,以及他们之间的亲笔信件。

“这里有过很多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国证券博物馆副馆长金星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譬如,中国第一盏电灯在此点亮,第一部电话在这里接通,国内第一场半露天电影在这里首次亮相。

1959年,礼查饭店改名为浦江饭店。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浦江饭店正式开业,中国股市迎来第一声锣鸣,“这里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初心之地”。浦江饭店,如今成了中国证券博物馆的所在地。

浦江饭店,现为中国证券博物馆所在地。 (受访者供图/图)

曾经的“远东中心”

从浦江饭店过了外白渡桥向南,就是外滩,在这里仍能感受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繁华。

1845年,清政府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签订《上海土地章程》23条,将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庄(今北京东路)以南、东起黄浦江的土地准租给英国人,用于经商和居住。

根据上海市地方志记录,外国商人依靠租界的特权,首先在外滩(今中山东一路)一带开设洋行,从事鸦片、羽呢、杂货与中国土产交换的远洋贩运。

19世纪50年代,上海取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中心。1864年,上海设有洋行67户,绝大多数位于黄浦区,十年不到,就增加到了157户。

民国时期,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建立。宽松的商业环境也催生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家,如火柴大王刘鸿生、面粉棉纱大王荣德生、棉纱大王穆藕初、化工大王吴蕴初、颜料大王周宗良等。

继浦西成了商业中心,一江之隔的浦东陆家嘴则演变为新兴工业中心。地方志记录,英商建立的祥生船厂和耶松船厂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外资船厂,率先将船舶修造厂搬去了浦东。同在陆家嘴地区建厂的外商还有英美烟厂、纶昌纱厂等。

对外贸易促进了商业发展,出现了《沪江商业市景词》中“南北分开两市忙,南为华界北洋场,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北方”的景象。

但真正让上海成为“远东中心”的是金融业。中国证券博物馆副馆长金星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解放前的外资金融机构、官办银行大多设在外滩地段。

据记载,最早在上海开办银行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