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南方周末曾多次采访袁隆平。在此全国悲痛的特殊时刻,我们以有限的文字,寄托无限的哀思。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南方周末曾多次采访袁隆平。在此全国悲痛的特殊时刻,我们以有限的文字,寄托无限的哀思。
缅怀袁隆平
-
稻田守望者 袁隆平的世界
现在,比起单纯的粮食产量,82岁的袁隆平更为关心农民待遇和年轻人接班的问题。他通过建立基金吸引青年人才投身农业,并连续多年提交关于粮价政策改革的提案,但这并非一路坦途。 -
国士风流 | 袁隆平 我的摩登时代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和这张陪伴了几代人长大的面孔一同出现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等词句。在许多人眼里,某种程度上,袁隆平等于丰衣足食 -
袁隆平:像野稻一样自在
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袁隆平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 -
袁隆平:我的“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梦见水稻长得高粱那么高,穗子比扫帚还长,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就跟我几个助手在稻穗下乘凉,“在禾下乘凉”,但愿早日能够实现亩产1000公斤,甚至向更高的产量。 -
袁隆平:我希望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解脱出来
眼光要放长远点,让年轻人都窝到我的手下,受着我个人的思想束缚,怎么超越和发展呢?我有一个更大的希望,是将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解脱出来,农民越少越好。农民多了,小康不起来。 -
袁隆平:上了船就要划到对岸
他一生喜欢自由自在,不过现在已经很难,去旅游想不被人认出来已经做不到了。在亩产900公斤被攻克之后,他心里还有一个梦想,2020年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 -
“孩子王”袁隆平
基地大院里,助手们围在一起下象棋,袁老也在旁边观战,着急起来就不顾“观棋不语”的古训,动手帮人挪棋子,用湖南话与对手争辩,辩着辩着,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
年轻人为何纪念袁隆平
点亮“诱导”后,整个星系都将在宇宙地图中清晰可见。这场网络游戏中的自发祭奠,是为了逝世的袁隆平。 外卖小哥赵凯在5月23日共接到一百六十多份订单,托他敬献鲜花。向袁隆平遗像鞠躬的动作,他重复了一百六十多次。 大片聚合的云彩,被孙明勾勒成袁隆平抱着稻穗在空中微笑的样子。她一度想将袁隆平养的一只猫画在右下角,因为那只猫让袁隆平更像一个“特别可爱”的老人。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27日《南方周末》) -
还原袁隆平:在朴素的世界里,关心他的水稻
“因为我藐视权威,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也成为权威。” 袁隆平为此生气,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什么伟大的科学家,我不就是个种水稻的人吗?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27日《南方周末》)
影像
-
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团队:在盐碱地中再造良田
培育并推广耐盐碱的海水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以及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零饥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人们赶来这里,送袁隆平院士最后一程
袁老,一路走好! -
01:16
最后的道别——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现场
2021年5月24日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来自各地的民众前往殡仪馆送别袁隆平院士最后一程。 -
01:26
长沙市民冒雨为袁隆平送别
-
长沙市民冒雨为袁隆平送别
送别队伍最长的时候将近两公里。 -
送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国士无双,袁公千古” -
01:31
市民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悼念袁隆平院士
-
01:39
“一路走好”,长沙市民自发送别袁隆平
-
独家影像|钟南山会诊袁隆平
袁隆平作为第一位被致敬嘉宾登台,担任致敬嘉宾的是75岁的钟南山,他跑步趋向袁隆平。袁没有得到钟南山的表扬,却在一天中第四次听到这个叮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