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从来不负人”——纪录片《发掘记》里的考古人
考古人进入考古工地工作,重要的不是挖到什么,而是挖的过程,论证的过程。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2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田建文摇摇晃晃走在田间小路上,早年的意外事故让他腿脚不便。他斜挎一个包,脸庞因常年的户外工作显得粗糙黝黑。烈日下的考古工地,同事们远远就辨认出了他的身影。
田建文喜欢作打油诗,“是披衣露滋的昧旦,是众里寻他的夜晚。小隐于市大隐于心,我有个宁静的空间。”他在田埂上走着,一首小诗从他口中流淌而出。
属于他的“宁静的空间”,就在这片麦田的地底下。田建文是山西闻喜邱家庄考古队的领队,主持这一带东周晋国墓葬的发掘工作。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这一年的发掘季,也就开始了。
2021年3月首播的央视纪录片《发掘记》本来也叫“发掘季”,“季”字带有循环往复的意思,考古工作就是这样,每年在固定的时间,考古队来到工地,开始发掘。到了收队的时候,又像候鸟一样准时离开。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殷墟发掘了九十多年,良渚发掘了八十多年……
《发掘记》就是这样一部平平淡淡的纪录片。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摄制组分五集走访了五个考古工地,摄影机对准了像田建文这样面朝黄土的考古人,以他们在每一个发掘季里的“平凡”工作,致敬百年中国考古。
考古类的纪录片不少,但是以普通考古人为对象的则几乎没有。总导演刘军卫追求的标准是“纪实”,也正是这一标准,打动了片子里的考古人,使他们愿意向摄影机敞开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展示考古奇观。
张海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也是在《发掘记》第一集《奔向田野》里出现的考古人,他还记得当时看了剪完的成片后,自己对它的评价。“它的焦点是展现考古工作者的真实生活,真实的所思所想,”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以前的节目基本上以物为中心,大家都关注物——挖出来什么东西,有什么重大发现。但是没有以人为中心的,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角度。”
既然不以物为中心,那挖出来什么东西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像第二集《晋地深处》里,田建文为领队的考古队挖出了晋国大墓里的青铜器、金箔,但没有音乐的渲染,也没有镜头的特别调度,喜悦只是弥漫在考古队员忙碌的背影上。
田建文轻轻地说道:“这个考古啊,能不挖就不挖,迫不得已了,才挖。”
一切都新鲜都未知
邱家庄考古队正在发掘的东周晋国墓葬群,位于山西闻喜。春秋早期,经过长达67年的内战,晋国的公族曲沃武公取代了晋侯缗,成为晋国之君。这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标志性事件。然而古曲沃的具体位置,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田建文最大的期待,就是找到真正的古曲沃。而邱家庄的晋国墓葬群对于确定古曲沃的位置至关重要。
这个发掘季,要挖的是墓葬群中的第37号墓。此前发掘的1号大墓,被古今至少八组盗墓者洗劫一空。考古队被迫行动,抢救这批晋国贵族墓葬群。
根据有关规定,为保护文化遗产,对不妨碍基建的古墓葬、古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