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搬家”水族馆之争:即便人工繁育成功,能否实现野化?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资源环保处处长娄巍立介绍,将江豚迁往水族馆的另一项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工繁育技术。他同时强调,“人工繁育只是系统保护工程中的局部。”讨论人工繁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换言之,“多条腿走路”。

“在国际上还没有水族馆人工饲养的鲸豚野化成功的案例。”Barbara Taylor回复称,对于所有被圈养拯救的动物而言,野化都困难重重,在人类正学习如何训练人工繁育后代的野化技能时,许多动物的野外种群同时也已灭绝。“长江江豚的野化过程可能更加棘手,因为它们生活在水下,人类的感官难以在它们的世界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汪韬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21年5月1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江边,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 (新华社/图)

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长江江豚“搬家行动”正在引发争议。

2021年5月9日,农业农村部称,将生活在长江天鹅洲故道的19头长江江豚迁入7个地点,最受关注的是,其中6头要被迁入两家水族馆: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上海海昌海洋公园。

将长江江豚从保护区迁往水族馆的依据,是农业农村部2016年印发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下称《计划》),《计划》是目前长江江豚保护的纲领,提出要选择1至2家符合条件的大型水族馆,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改造和设备提升,开展长江江豚饲养、繁殖、研究工作。

《计划》提出了三种措施:自然栖息地保护——又称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保护。目前,我国迁地保护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迁入水族馆是为了突破人工繁育这一科研难题以“保种”。但反对者担心,迁往水族馆会让公众忽视栖息地——长江的问题,甚至会吸引更多的商业机构引入江豚。而人工繁育道路能否走通、走通后能否实现“野化”,是更大的障碍。

争议背后,反映出从“保种”到“保护”难题: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瓶颈的大熊猫、东北虎等珍稀动物,野化放归时,仍然困难重重。如果有一天只能在动物园、水族馆、人造保护区见到这些动物,那还是原来的它们吗?

2021年5月1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江边,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 (新华社/图)

为什么要搬家

江豚搬家到水族馆最引人注目,但在《计划》规定的三项保护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护,目前仍将扮演主角。

“我们还是要坚持就地保护为主。”农业农村部长江办资源环保处处长娄巍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透露,接下来就地保护工作的重点为进一步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容纳近半长江江豚野外种群的鄱阳湖,适当开展一些生态修复相关的工程项目建设。

就地保护最重要但困难重重。2017年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自然种群仅存1012头,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汪亚纯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