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商业观,和你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可以说,儒家思想的经济底色既不贬低商业活动,更不是主张“抑商”,而是尊重市场的基本自然法则。这一思想,在近代传播到欧洲,并对主张自由贸易政策的法国重农学派曾产生过积极影响。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弦高犒师图。庞亦鹏绘。采自《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古老的商业文化,重视财富

商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周易·系辞下》记载说在遥远的神农氏时代,就出现了原始的市场,“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商人”“商业”词汇的来源,便是擅长经商的商民族,《尚书·酒诰》说商民族的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他们驾驶着牛车到远方经商,赚钱孝养自己的父母。商民族的祖先首领王亥、王恒等人,也是擅长经商的,《周易》大壮、旅卦分别提到他们“丧羊于易”“丧牛于易”,赶着牛羊四处经商,遭到有易部落的袭击而丧生。部族首领亲自经商,甚至为此而死,说明商民族有重视商业活动的传统。商代金文族徽中,有些是人背贝串的图像,代表了以贸易为职业的氏族,以商贸为族徽,也显示了商业具有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北京三联,1999,第382页)。商亡国后,商王畿地区的遗民仍然擅长经商,如殷遗民的聚居中心洛阳,在周代发展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史记·货殖列传》说洛阳的商人“东贾齐、鲁,南贾梁、楚”,遍布各地,十分活跃。在一般民间,如原商王畿的卫国,商业活动也活跃,人们熟悉的《诗经·卫风·氓》,就描写当时卫地民间“抱布贸丝”的商业活动,而著名的儒商子贡也出生于卫,当是受到此种风俗的熏染。

孔子为殷人后裔,应当也对商业文化并不陌生,如余英时先生所说,孔子反复说“沽”,使用商人的语言,说明他对市场非常熟悉(余英时:《商业文化与中国传统》)。和一般人想象的陈腐穷老头形象不同,孔子本人并不敌视商业活动和富贵,他认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富有是值得追求的,所反对的只是“不义而富且贵”,而“富而好礼”(《学而》),则是他最赞赏的模式。《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曾笑着对爱徒颜回说:“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希望颜回能够富有,自己来担任其管家。这也可以解释孔子对其爱徒子贡的态度,他将儒商子贡比喻为“瑚琏之器”这样的宗庙宝物(《论语·公冶长》),而不是将其批评为“满身铜臭的财主”,就很能说明原始儒学对于商业活动与财富的基本态度。

重视契约的传统,有时甚至拯救国家

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契约传统,但西周的郑国在立国时代,便和商人们建立起一项宪法性的契约,所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左传·昭公十六年》),意思是只要你们商人不背叛国家,那么国家就保证不强买你们的商品,也不会强行索取或抢夺。你们有怎样的巨额财富,都与国家无关。这一契约,在日后对保护郑国商人财产权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两百年后,势力强大的晋国权臣韩宣子向郑国商人索要一件玉环,郑国执政官子产以“这不是国家府库收藏的器物”为理由回绝了。韩宣子又用压价的方式,向商人强行购买玉环。这时,子产搬出了两百年前的这项契约,谈到了商人与国家的约定,国家有义务保护商人的财产权,否则“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最后,韩宣子只能放弃强买的打算。

子产坚持了郑国的古老契约,守护了商人财产,他能“养民”的德性,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认为他是“惠人也”(《宪问》),“其养民也惠”(《公冶长》)。郑国有保护商业和财产权的契约传统,因此商人地位较高,也愿意维护国家的利益。最著名的便是弦高犒师的典故,公元前627年,郑国商人弦高到成周去经商,在滑国遇到了要偷袭郑国的秦军,为了保护郑国,他急中生智假冒郑国使者,用自己的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并派人回国报信防备,秦军认为郑国已有准备,便放弃了偷袭计划。

《左传·成公三年》记载,晋国的大臣知罃在邲之战中被楚国俘虏,有“郑贾人”试图将他藏在要贩运的丝绵“褚”中带走逃离,但还未行动,楚国人就将知罃放回去了。知罃想报答这位郑国商人,商人却说“吾无其功”,因为知罃是楚国人放的,自己没帮上忙,便拒绝了赏赐,又到齐国去做生意。从这里也可看出,郑国商人很讲究诚信,讲究无功不受禄。此外,他们经常参与国际间的政治活动,也说明社会地位不低,有一定道义和理想的观念。显然,只有长期生活在一个财产得到良好保护的社会,才会养成这样的品德和趣味,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

先秦时期的儒家,有时也以商业契约的思维,来比喻和理解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3)


海燕
回复

海燕

03-21

177****7291
回复

177****7291

2021-05-17

说个毛线!商鞅变法其中对商业的抑制就是胡说八道。商鞅也是提倡商业的

186****1380
回复

186****1380

2021-05-16

说儒家的在下雨天,等到天晴了,上朝去,如果是孟子,那么的仍然是一个儒家;以后的别的别说而又在说者,特别是在董仲舒之后,说者是在讲儒教在本朝的有分教;历史精神之递推,背影化为的在专制之礼,循环到科举制的举人们,流动在市集的摊前行走,捷线上的尊重感,有谁还想怀疑。

根深
回复

根深

2021-05-14

赵鼎新老师早就分析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构性特性是“外儒内法”,是糅合了儒家和法家的一种变种。

根深

2021-05-12

作者旁征博引,学术色彩浓厚,问题意识明确。一开始我不认同作者的观点,因为我觉得重农抑商源于义利之辩,舍身取义是儒家的价值观,自然不提倡逐利。看完之后我觉得他说服力很强。

178****6963
回复

178****6963

2021-05-14

永恆重複那幾句話就覺得自己真理在握了:“兩條腿壞,四條腿好。”😂😂

139****6480

2021-05-13

认知能力被锁死?能锁死吗?被谁锁死?

139****6480
回复

139****6480

2021-05-13

认知能力被锁死?能锁死吗?被谁锁死?

178****6963

2021-05-13

你的認知能力早就被鎖死了,永遠重複著鸚鵡學舌的話語,悲哀。

178****6963
回复

178****6963

2021-05-13

你的認知能力早就被鎖死了,永遠重複著鸚鵡學舌的話語,悲哀。

139****6480

2021-05-13

中国文化的出发点在于维护统治,一切的判断在于是否有利于皇权统治,需要就拿来,无利就丢弃,对儒释道尚且如此,更何论重商或契约。重商和契约的议论在某个短时期有过,没有成为社会议论的主流,也从未被皇帝采纳,没有对中国的进步产生过什么影响。否则中国不是如此现状。所以这种洋洋洒洒的议论没有意义,证据力太差。

139****6480
回复

139****6480

2021-05-13

中国文化的出发点在于维护统治,一切的判断在于是否有利于皇权统治,需要就拿来,无利就丢弃,对儒释道尚且如此,更何论重商或契约。重商和契约的议论在某个短时期有过,没有成为社会议论的主流,也从未被皇帝采纳,没有对中国的进步产生过什么影响。否则中国不是如此现状。所以这种洋洋洒洒的议论没有意义,证据力太差。

xhouyuex
回复

xhouyuex

2021-05-13

同感,一部分传统文化就是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思想。

佛系中年

2021-05-12

“劝 君 少 骂 秦 始 皇,焚 坑 事 件 要 商 量。祖 龙 魂 死 业 犹 在,孔 学 名 高 实 秕 糠。百 代 都 行 秦 政 法,十 批 不 是 好 文 章。熟 读 唐 人 封 建 论,莫 从 子 厚 返 文 王。”……实际上,两千多年来统治集团中大多数人真正相信的是法家,【法】【术】【势】,拿儒家那套忽悠别人。汉朝开启儒【表】法【里】的玩法,一直持续至清亡,这种玩法套路玩两千年时间。

成都无影脚
回复

成都无影脚

2021-05-13

我认为文章的逻辑很清楚,给作者点赞。古今很多事情想通。比如官家垄断会效率下降,质量低劣,与民争利;比如为了富国和统一全国思想,必然要弱民和抑制商业(因为商业需要自由和流动)。反之,遵循自由贸易契约思想,保护私产,百姓就乐于乐业。很多歪嘴和尚念不好经,反而怪经不好,不奇怪么?

襄阳翼舟
回复

襄阳翼舟

2021-05-12

古今人性不远,传承与发展相为生机。

佛系中年
回复

佛系中年

2021-05-12

“劝 君 少 骂 秦 始 皇,焚 坑 事 件 要 商 量。祖 龙 魂 死 业 犹 在,孔 学 名 高 实 秕 糠。百 代 都 行 秦 政 法,十 批 不 是 好 文 章。熟 读 唐 人 封 建 论,莫 从 子 厚 返 文 王。”……实际上,两千多年来统治集团中大多数人真正相信的是法家,【法】【术】【势】,拿儒家那套忽悠别人。汉朝开启儒【表】法【里】的玩法,一直持续至清亡,这种玩法套路玩两千年时间。

根深
回复

根深

2021-05-12

作者旁征博引,学术色彩浓厚,问题意识明确。一开始我不认同作者的观点,因为我觉得重农抑商源于义利之辩,舍身取义是儒家的价值观,自然不提倡逐利。看完之后我觉得他说服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