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悬崖小学的幸福和烦恼

晚上,有人为孩子们放电影,不过,他们深夜还在唱歌,包唐韬恼了,几脚踹坏了办公室门。第二天他们走后,一地狼藉,课桌椅放在教室外,垃圾满地,还吃光了包唐韬和杨菲舍不得吃的大米。

责任编辑:李楠 曹筠武 实习生 张明术

11月21日早晨,志愿者杨菲做了一个混乱的梦:“在梦里,我和包唐韬走了之后,有个孩子打电话给我,要我快回去。所有的孩子都在哭。”

她和包唐韬现在四川汉源县古路村小学,两人先后毕业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工作后辞职,自愿支教。原先这里只有一个本村的老师申其军,教书26年。

古路村小学建在海拔1400多米的绝崖之上,悬壁如刀削般陡峭。远远望去,小学和错落有致的彝族山寨如云间的世外桃源。宽不到1米的骡马道盘旋而下,这是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爬山2个多小时,再坐车半个小时才能到最近的乡镇。

村寨几乎与世隔绝,最近3个月来却忽然热闹了。包唐韬向外界传递了古路村小学的窘境,带来了湖北民间、官方的援助,湖北、四川媒体随即而来,包唐韬、申其军成了宣传报道的典型人物,前者“献身支教西部贫困山区”,后者“在悬崖小学坚持26年”。

在一批批记者、捐助者、探望者、游客接踵而来之后,包唐韬发觉这里已不再“纯粹”,他们面临着繁重的接待、捐款账务管理问题,淳朴的民风也在蜕变。 有时,两个志愿者萌生了退意,但又担心,外界将不再捐助贫苦的孩子们。“这是西部山区教育的缩影。”始终关注贫困山区教育问题的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林强 说。当这些闭塞之地突然被外界发现,幸福和烦恼总是结伴而来。

悬崖小学的幸福和烦恼_幻灯

古路村小学的孩子们牵着马走在悬崖边的羊肠小道上,这是他们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本报记者 翁洹/图)

古路村小学在举行升旗仪式。(本报记者 翁洹/图)

四川汉源县古路村坐落在悬崖一侧。(本报记者 翁洹/图)

一批成都来的游客在小学楼顶扎营。(本报记者 翁洹/图)

志愿者为村民放映电影。(本报记者 翁洹/图)

同学们趴在木板上做作业。(本报记者 翁洹/图)

学生们课间在操场上玩游戏。(本报记者 翁洹/图)

学生上课,狗就在教室里乱窜。(本报记者 翁洹/图)

古路村小学的学生们在校门口等待申老师开门上课,门上的字是志愿者特意写下的。(本报记者 翁洹/图)

小学生申其才和爷爷下山回来,这里的日常生活用品都要靠马驮上一千多米的悬崖。(本报记者 翁洹/图)

悬崖小学的幸福和烦恼(本报记者 翁洹/图)

悬崖小学的幸福和烦恼(本报记者 翁洹/图)

悬崖小学的幸福和烦恼(本报记者 翁洹/图)

网络编辑:老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