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西方都讲孝道,
诸多先贤看见的中国和西方的差异,往往其实是古代和现代的差异,西方进入现代之前,很多地方反而也和中国差不多。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孝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孝”是“仁之本”,就是说,孝是核心的基础。最鄙视中国的人,也是这个判断,如黑格尔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近现代以来,反思中国落后之由,归结为传统文化,孝道自然也就成了重点批判对象。鲁迅、胡适、傅斯年等大家,都有言辞极为激烈的文章。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些大师多半言行不一,从他们对待父母的态度看,其实是算得上“孝子”的。
既然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孝”,照这个逻辑推下来,则西方能够领先,自然是不提倡孝道的。颇有学者看见可用的证据,就忙不迭拿过来。如有人说:“我们中国人一般认为祖先越古老,就越尊贵,最初的人类始祖是最崇高的,地位随着世系的下降而递减。”而希腊却不是这样,“建立在权力意志之上的神谱,就导致最初的神不是至高无上的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陈玲玲
9537
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其中既有“关爱”、“体贴”、“孝顺”,也有“虐待”、“控制”、“绑架”。子女成年后双方相处的模式取决于此前双方关系的性质,取决于双方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与独特价值。但无论如何,一个位于这种关系之外的第三者,以上帝或自然法则代言人的身份颁布一条铁律,要求所有父母必须“仁慈”,所有子女必须“孝顺”,而且还妄图垄断对这两个词的解释权,恐怕将会遭到越来越多讥讽与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