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谈《文城》:“文学不要把哲学的饭碗给抢了”

“当一个极其纯洁的人变得愤怒的时候,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他最后打回去了,但是他前面纯洁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我一直在想,我的文学作品笔下应该出现一个这样的人物……后来在林祥福身上我完成了,林祥福就是这么一个至善的人物,善到极致的一个人物。有的人可能认为找不着了,但是我相信还有这样的人。”

责任编辑:邢人俨

2021年4月23日,余华新作《文城》读者见面活动在北京举行。 (视觉中国/图)

余华61岁了,穿一件深色夹克,头发有些发白。2021年4月23日下午,北京五道口附近的一家书店里,余华拿起话筒,第一次面向公众聊起了自己的新书《文城》。这是时隔八年后,余华出版的又一部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人公林祥福是北方人,与声称是兄妹的南方人阿强、小美相遇,并与小美相爱。小美在诞下一女后离家而去,林祥福便背着女儿一路南下,寻找小美的故乡——一个叫做“文城”的地方,却一生未能寻到。《文城》的时代背景是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土匪作乱的荒蛮年代,那时士绅社会尚未瓦解,人与人之间仍然追求着挚诚的“信”“义”“爱”。

余华坦言,早在1990年代末,他便开始写这个故事,中间经历了数次中断。那时他刚写完《活着》,希望再写一部《活着》之前时代的故事。他将这归因于这代作家一种“挥之不去的抱负”——希望在作品中搭建出一部百年史的版图。“结果写了二十多万字以后,发现往下写越来越困难,就马上停下来。《兄弟》出版以后又重新写,《第七天》出版后又重新写。一直到去年疫情,才最后写完。”

作为一位真正拥有大众影响力的严肃文学作家,《文城》首印50万册,并在预售次日加印10万册。但出版后,几种典型的评论声音也出现了:有人认为这是继《兄弟》《第七天》遭遇巨大争议之后,余华重回巅峰的一部作品,“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回来了”。也有人认为《文城》只是一部“平庸之作”,是追求故事的爽文,缺乏更深层意义的勾勒,更像是笔法精巧的传奇小说。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余华像一个手艺非常纯熟的调色工匠,通过此前创作,他对普通读者和大众市场的口味形成了自己的把握,比如情感基调上的一些创作特征——暴力又温情、忧伤而不绝望,既有苦情戏,也有一点让人振奋的东西……他能够掌控好这些元素的合适比例。《文城》这部作品在我看来是一个不冒险的创作,他运用了自己非常纯熟的调色比例技巧。”

1983年,余华发表了个人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在中国当代文学小径分叉的1980年代,余华是先锋文学阵营中的一员,曾在《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等短篇小说中展现出凌厉冷峻的现代主义创作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