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障碍:可以避免的悲剧,可以改变的命运

少数发现问题的家庭,通常经历了类似的曲折:一向聪明机灵的孩子,入学后怎么都跟不上,学过的东西反复忘记,“笨”到超乎想象,家长偶然求医,才发现真相——原来孩子有阅读障碍,这是一种先天基因导致的大脑功能轻微失调,他们无法像普通人一样识别字词。

近一个月,南方周末记者走访了多位阅读障碍者、家长、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了其中值得书写的一笔:阅读障碍虽然会伴随终生,但他们的困境并非无解,政策和社会环境大有可为,有些并不复杂的调整,足以改变许多人的一生。

(本文首发于2021年04月01日《南方周末》)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邢人俨

2021年1月底,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在央视播出。校校(左)有阅读障碍,要用同龄人数倍的精力才能完成作业,姥姥正在辅导他。 (资料图/图)

在中国,大约5%-8%的适龄儿童患有阅读障碍,每10到20个孩子中就可能有一个,人数可达上千万。这是学界给出的保守估计。这个很多人连听都没有听过的概念,在人群中无处不在。

少数发现问题的家庭,通常经历了类似的曲折:一向聪明机灵的孩子,入学后怎么都跟不上,学过的东西反复忘记,“笨”到超乎想象,家长偶然求医,才发现真相——原来孩子有阅读障碍,这是一种先天的大脑功能轻微失调,他们无法像普通人一样识别字词。

阅读障碍者不乏顶尖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古迪纳夫、知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演员汤姆·克鲁斯、音乐人萧敬腾都患有阅读障碍,度过了难捱的童年。这个名单还可以更长,经过后人研究,达芬奇、毕加索、爱因斯坦等人也高度疑似。

2021年初,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在央视播出,导演李瑞华和樊启鹏是一对夫妻,他们拍摄了三个阅读障碍家庭,三个孩子分别在海淀重点小学、私立学校和河北竞争激烈的应试体系下接受教育,借此呈现阅读障碍儿童在中国的不同成长样本。

片子播完,很多观众恍然大悟,有人解开了自己身上多年的谜团,有人和孩子握手言和——研究阅读障碍的学者李虹接到了无数家长的道歉来信,说他们误解了孩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没效果,现在觉得其实这个孩子可能也很无助,很无力”。

近一个月,南方周末记者走访了多位阅读障碍者、家长、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了其中值得书写的一笔:阅读障碍虽然会伴随终生,但他们的困境并非无解,政策和社会环境大有可为,有些并不复杂的调整,足以改变许多人的一生。

“孩子成绩不好,还需要带他去医院呢?”

十多年前,导演胡安的女儿被诊断为阅读障碍,她发现国内当时对阅读障碍的认知几乎一片空白,于是带女儿移居美国接受了特殊教育。受这段经历启发,胡安拍摄了电影《五彩缤纷》,回国寻找专家顾问时,找到樊启鹏牵线搭桥。

2017年,樊启鹏认识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虹,她的研究团队正在为阅读障碍儿童提供干预。这是樊启鹏和李瑞华第一次接触阅读障碍的世界,他们为人父母,又都在大学任教,多年来一直拍摄儿童题材的纪录片。“这些孩子的遭遇太难了,你进去了才知道,感同身受。”樊启鹏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阅读障碍(dyslexia),又译为失读症或读写障碍。给家长讲座时,李虹会刻意避免“症”或“障碍”的提法,改称“阅读困难”,以免触及他们的痛处。

阅读障碍的具体表现不一,有些人眼里看到的文字挤成一堆,可能会闪烁不定,还有人形容看字的时候“有一股力量把眼珠子往外拽”。他们认字会看漏看错,写字增减笔画、颠倒部件。

在西方,阅读障碍的研究已有上百年历史,但汉语研究从1980年代末才开始起步。很长时间里,外国学者以为汉语并不存在阅读障碍,他们认为看汉字就像看图,不会有形音对应的困难。1982年,心理学泰斗张厚粲去美国访学,有一次作完报告,有人站起来提问:中文有没有阅读障碍?她只能说,“我们还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现在还不能回答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舒华是研究汉语阅读障碍最早、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她做过好几次涉及几千人的大规模筛查,最初的比例就很惊人。如果一个孩子有正常的智商和教育机会,排除情绪和动机等因素,若阅读能力明显比同龄人落后,可以认定为阅读障碍。

两三代学者的研究证实了汉语阅读障碍的存在,并且它的发生率和其他语种基本相似。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确认了阅读障碍的存在,逐步建立了针对性的特殊教育系统。但在内地,一切尚处于起步初期。

早些年,李虹在一些学校做过追踪实验,筛查出可能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为他们提供特殊辅导。但家长们否认孩子有问题,不愿参加。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助理研究员王久菊在2006年做过小规模筛查,找出疑似的孩子进行脑电波测试,她每天不停打电话邀约,近百个案例里最终只有30个家长带孩子出现。

2016年,北医六院的儿童精神门诊接到越来越多求助,很多孩子被诊断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但多动症不能完全解释他们的问题,慢慢才发现其中许多都共患有阅读障碍。根据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阅读障碍属于学习障碍中的“伴阅读受损”,王久菊估计占学习障碍者的80%左右,但国内的医疗机构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

也就是说,如果一位家长怀疑孩子有阅读障碍,可以寻求的诊断渠道屈指可数。李虹只能推荐家长去北医六院,该院应用北师大团队开发的测验题,是为数不多能为阅读障碍提供明确诊断的机构。

从2016-2020年,北医六院一共诊断了601个患ADHD的儿童,其中两百多个有阅读障碍。这几乎就是国内目前能拿到权威诊断的全部孩子,比起上千万的总人群是沧海一粟。

王久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来求医的大多数都有多动或其他问题,“单纯的阅读障碍,家长可能单纯会认为他笨,所以也不来医院。”李虹感叹,大量家长和孩子处于不自知中,“事实上很多家长连阅读障碍这个词都没听说过,有几个孩子家长会认为孩子成绩不好,还需要带他去医院呢?”

基础研究领域已经研发出了用于科研目的的诊断标准,但向社会实施还有困难。舒华解释,需要谨慎选择有资质的机构,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0)


vicky
回复

vicky

2021-04-06

纪录片我看过,当时真的是共情到流泪,我想这是每个母亲都会感觉到痛心的事情

弘扬
回复

弘扬

2021-04-05

猜想:阅读障碍是视图交错发生阻碍,导致记忆链延伸出现问题。 阅读是由语言文字,构筑成图片,然后转化成对文字的理解,从而建立事物,逻辑的关联,最后形成记忆。 我也时常读不了书,只能用朗读的方式才能维系阅读的进度。总是觉得眼前的文字和自己有障碍。 因为,我读的是医学书籍,而自身缺乏医疗实践。无法将眼前的文字转化成图景,并和自己产生联系,继而无法形成延展的记忆链。 对于阅读能力,如果没有主动的场景构建,那么还可以有被动的记忆复写。而实现的基础,是视图交错背后的大脑功能。 所以,应该提出一个“视态平衡”的假设。之所以,阅读障碍的儿童对于文字有异常的感觉,在于这些儿童的视觉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他不能将一个确切的文字转输入大脑,可能一个正常的儿童,在眨一次眼,可以将5频次的稳定图像呈递给大脑。而这些儿童只能有1次,伴随着4次错乱的图像共同呈递给大脑。所以,导致对文字的处理出现问题。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其语法都是规律性的差异。简单说:“大同小异”。但是,只有对文字有清晰的认知,自然的联系,才能够完成对文字的阅读。 规上所述,阅读障碍是由于视态不平衡,导致视图交错阻碍,无法形成延展的记忆链,导致阅读障碍的一种儿童发育型疾病。

是nan不是lan
回复

是nan不是lan

2021-04-05

阅读障碍在平日里感觉很难区分,家长很可能认为是孩子没有认真学。

JamesZhang
回复

JamesZhang

2021-04-05

看了中央台三集纪录片。我哭了,真的。为了我上大学的女儿。当年她坐不住,拖拉,没耐心,没有课余时间,在电视里的三个孩子都能找到影子。。。。。

未深
回复

未深

2021-04-05

但是应试教育没办法处理这样的孩子

130****2789
回复

130****2789

2021-04-05

曾经有过,上班太累了,回家,又一天的回家,一次,又一次的一天的只是阅读一行文字,甚至于是半行文字;障碍着阅读的生存变焦,被再体验阅读的坚持地,对应着珍贵一刻的尽拥。

135****1886
回复

135****1886

2021-04-04

第一次看到“阅读障碍”相关的文章的时候,那文章里说阅读障碍是不会出现在中文使用者身上的,看来是当时研究还不到位啊

136****3310
回复

136****3310

2021-04-04

这方面的知识普及很重要

134****9506
回复

134****9506

2021-04-03

作为一个教师,今后遇到一直拖拉的孩子,会提前告诉他课后作业。碰到接收慢,又容易忘记的孩子,鼓励他不要急,可以再来一遍。如果孩子感到自尊心受挫了,找出他身上的闪光点适时表扬他。上帝给人关上一扇门时,总会为人打开一扇窗,阅读障碍的孩子自有他的特长。对待他们,我们要比一般的孩子更用心更关爱,仁道更需人道

Thor
回复

Thor

2021-04-03

我们对于精神疾病、障碍的理解还很肤浅,部分导致一些孩子错过最佳治疗期。对于疾病的包容度还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