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用独有的方式抒写属于她的时间,诠释对中国、对世界的理解,从稚嫩走向成熟,并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取得了辉煌也经历过曲折,获得了掌声也经历过苦难。读懂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方能看清中国过去的一个世纪。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南方周末》策划大型特别报道“百年征途”,回望一个政党的百年身影。
今天起,我们陆续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展现共产党人的求索历程。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用独有的方式抒写属于她的时间,诠释对中国、对世界的理解,从稚嫩走向成熟,并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取得了辉煌也经历过曲折,获得了掌声也经历过苦难。读懂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方能看清中国过去的一个世纪。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南方周末》策划大型特别报道“百年征途”,回望一个政党的百年身影。
今天起,我们陆续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展现共产党人的求索历程。
寻找留法生后人
-
黄平民:用一盒月饼解救八位同志 | 追忆留法生
黄平民沉默了,向老师借了纸笔,挥笔写下:“世界如潮涌,雄心万里驰。曙光浮一线,宇宙尚昏迷。原野垂绿荫,云天树赤旗。万民欢呼日,游子会亲时。” -
徐泰咸:难忍官场,一生投身家乡教育 | 追忆留法生
为了扩建校舍,徐泰咸去到各乡募捐、筹款,自己绘图设计,指导施工,和学生们一起扛木材、运砖瓦。 -
许祖熊:牺牲后头颅悬挂3天 | 追忆留法生
1919年秋,许祖熊同叔父许肇棂、堂兄许祖熙、舅父范易4人同时取得赴法留学资格,轰动乡里,乡亲们都去庆贺。许家准备杀4只鸭子招待大家,但还未宰杀,鸭子就死了3只,另一只脚也跛了。 -
章韫胎:编写中国第一本细胞学教材 | 追忆留法生
抗日战争期间,章韫胎携家人随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深入少数民族居住地,用生物学家的视角开启了古史研究,完成了对“麒麟”和“凤凰”的考证。逝世前,尚有《中华古史发展》未能完稿。 -
萧振汉:“为私种田不回,只有死尸才回” | 追忆留法生
母亲知晓他的志向后,沉默了一会儿,开口说道:“你放心大胆地去做,家里的事会帮你安排好。到时将大哥的孩子过继给你。” -
丁肇青:不愿受冤愤而辞职 | 追忆留法生
“五四”运动更像一道分水岭,轮船上的青年人大多是当时的学生领袖,心中自有一片赤色。 -
追忆留法生
-
H5 | 寻找留法生后人
-
“寻找留法生后人”公益项目启动
1919年春天到1921年1月,陆续有20批共1800多位留法勤工俭学生,迢迢万里,瀚海艰辛,踏上“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南方周末联合头条寻人、央视大型纪录片《留法岁月》剧组及相关机构,共同发起“寻找留法生后人”公益项目。
红色地标
-
红色地标丨寻找李大钊,发现陈独秀:海外红色影像“猎人”
“那个馆光是打车就要一个半小时。”这位汉学家埋怨太远,李玉贞投其所好,许诺“送两瓶啤酒在路上喝”,汉学家这才一口应下。 他们并不知道,在1964出版的《罗易回忆录》中,同一段影像的截图曾被用作配图。并且,左下角的东亚男子被视作“印度支那代表胡志明”。 “一开始,我们干劲很大,想把中共一大代表的影像全部集齐。”汪珉失望地发现,挖掘档案、辨别人物,精细,且艰难。 稀缺性势必带来利益的纠葛,吴琼发现不少早期历史影像的真实性“尚待考证”。 -
红色地标丨“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一个苗寨的振兴
2017年2月,十八洞村成功脱贫摘帽,是湖南省内第一批。脱贫之后,十八洞村的发展方向率先转向乡村振兴,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八年来,见证十八洞村变化的孩子们也逐渐长大了。2013年后,十八洞村陆续走出二十多名大学生。2021年村两委换届,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大专以上学历的占了80%。 1996年出生的施林娇,是村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疫情过后,她决定留在村里,陪伴爷爷的同时,继续探索短视频和直播。她看重的是这个村庄的发展机遇。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20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乡村贫困的共性是“现代性缺失” :对话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
在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社会环境中,仅仅通过个体的努力来改变贫困的命运会越来越难,因此我们更需要从制度层面增加供给,比如为贫困群体提供“两不愁三保障”,帮助他们补上福利的缺口,这就是脱贫攻坚的意义。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20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专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赵建军:“绿色政绩观在各地落实中仍有欠缺”
作为一个小村庄,余村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在于,余村的村干部都有见地,在关停矿山后坚持“两山理念”,“一届接着一届干”,久久为功,逐渐摸索出这套办法。 绿色政绩观的推行,尤其在近年来的生态发展与脱贫攻坚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要看到绿色政绩观在各地落实中仍有欠缺,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还有市场。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13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两山论”发源地安吉余村:在绿色发展中“造血”
“两山论”在余村提出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余村时,这里已经完成一次刀刃向内的“革命”:村集体决定关停矿山,发展生态旅游。习近平当场称赞“这是高明之举”,并用一句话勉励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没有人否认“两山论”光环给余村旅游业的加成,汪玉成思考的是,如何让余村在“绿色发展”中能够自己“造血”。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13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林中的响箭:上海左翼文艺往事
左联成立初期,盟员中流行一句话:“一条标语,一张传单,顶得上一颗红色手榴弹。” “就是先把人们分散在指定地点的四周,装作行人或顾客;一声令下,便集中起来,喊口号,发传单,等到巡捕赶来,则又装作行人或顾客而各自走散”——颇有“快闪”味道。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6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春天通讯员”吴松营: “当时知道他来,大家真的高兴”
我当时听,就觉得老人家是讲给全国、讲给全世界听,中国一定要继续改革开放,这些话在当时是多么的重要。 深圳最早总结出孺子牛的精神,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继承了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没有这么多开荒牛、开拓者,深圳起不来。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6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莲花山上的纪念
10米高的雕像望向远方,步伐坚定、衣襟“飞扬”,雕像注视下的深圳,在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建立了经济特区。当年仅有3万人的小镇,到了2019年已成为超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一千三百万。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广东什么都要凭票,有46种票证,买火柴要票,买两块豆腐要豆腐票。”陈开枝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在有两个票,一个邮票,一个股票,股票是改革开放才有的。” “发展是硬道理”“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及“三个有利于”这些理论,都在1992年1月20日的国贸大厦被记录下来,随后传播至全国。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6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河山在上:红四方面军的巴蜀记忆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建立了川陕根据地,以奇兵突袭拿下剑门关,以拌桶为船渡过涪江……但是,在七天七夜的百丈关战役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不得不北上。 对红四方面军来说,艰难的历程并未画上句号。不久,他们将组建为西路军。那些曾走过巴蜀大地的幸存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将埋骨寒冷荒凉的河西走廊…… 站在这个含意深邃的时间节点之上,去追寻红四方面军曾经跋涉在巴蜀大地上的身影,捡拾遗落在光阴缝隙里的珍珠,擦拭尘埃,它们依然闪耀出理想的光芒。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党中央启程进京,西柏坡也就不需要保密了”
中央在西柏坡的时间比较短,从中央工委抵达到党中央撤离,一共只有一年零十个月,任务也比较单一,就是围绕打国民党、建立新中国来布局的,公众对这一时期的注意力集中在三大战役这些历史事件了,西柏坡就没有那么突出。 晋察冀是老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比较好,这也是当时中央工委选址在西柏坡的重要原因,因为根据地一直就是共产党控制的地方,国民党情报系统很难渗透。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西柏坡时期的“耳目喉舌”
中共中央驻留西柏坡期间,以西柏坡村为中心,方圆几十公里内“耳目喉舌”机构的建设,基本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媒体格局。 为便于与中央沟通,胡乔木住进了中央大院。1948年9月,多名新华社编辑从陈家峪搬到西柏坡,开始在胡乔木居住的小院内办公,对外称“总编室”,实际成了设在党中央大院里的“小新华社”。 据胡乔木回忆, 1500字的公报中有500字系毛泽东添加,其中就包括第一句中的“会议在石家庄附近举行”,罕见地打破了以往对中共中央所在地严格保密的惯例。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箭杆胡同9号:陈独秀的“司令部”
从1917年1月到1920年2月,箭杆胡同9号,对于陈独秀来说,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然而,作为《新青年》的编辑部,它却是一个时代的坐标。 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的使命——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并且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我们仰望的星空。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革命后代赵战生——每次回延安都会有不同心得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延安时期的“窑洞大学”
大批文化名人、青年人奔赴延安。那时,共产党对抗战干部的需要也尤为迫切,迅速培养这些青年, 成了培养干部最有效的途径。已有的抗日军政大学已不能满足需要,急需新办一批学校。 张闻天这样的高级干部曾留学西方,对国外高校学科化教育更为青睐。大刀阔斧地搞专业教育,备受关注,却也招来批评,批评者认为学校应该按照社会实际需要来办学。 国共两党又出现大规模摩擦,国民政府停发了给共产党军队的军饷,并开始经济封锁。边区经济困难,来延青年人数骤减,前线又需要干部,1939年,中共中央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延安的学校向外分流发展。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悠悠汀江见证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读罢这首《卜算子》,宋希濂理解了瞿秋白的心迹,情知诱降已成泡影。宋希濂后来如此回忆:“他外表体弱神伤,心中却有一把利剑,迫使我步步退守……”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15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转折之城”遵义:红军在此休整的12天
在遵义,长征途中的红军第一次受到百姓的欢迎,并成立了途中首个县级政权。长征路上,遵义是红军唯一成立了警备司令部的地方,也是唯一发行过货币的地方。 连吃败仗的红军决定转道遵义。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决定“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 (本文首发于2021年04月15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纪念馆原副馆长谈遵义会议:“转变不只在那三天”
遵义会议之前召开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上,党内领导人逐步认识到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并形成共识。之后的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等,又进一步明确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和新一代领导集体。 (本文首发于2021年04月15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逃向中国:寻找东江纵队营救盟军旧地
二战中,在香港沦陷后,东江纵队展开对包括英军战俘、美军飞行员在内的的抢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合计抢救盟军人员有89人之多,都是从香港转入今天的深圳地区再护送到内地。 这场持续了几年的营救,促进了中国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其中最有名的是,直接促成了英军战地服务团和中国共产党与美军情报的交换。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8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重访黄埔军校:“生机勃勃的黄金时代”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8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学者谈中共创建史研究:还有很大空间
(本文首发于2021年04月01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赤水横空:1935年的红色传奇
赤水河畔的一些老人在说起红军时,习惯称红军先生或是苏先生。红军先生好理解,苏先生是什么意思呢? 我曾在赤水河两岸行走多日,并与那些红军遗址不期而遇:一座不起眼的茅草屋,可能是毛泽东或周恩来的住地;一座破旧不堪的小庙宇,可能召开过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一片开满野花的山坡,可能有过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决斗……考察良久,终于恍然大悟了“苏先生”的含义。 (本文首发于2021年04月01日《南方周末》) -
红色地标丨走进一大会址,重访1921 ——历史细节“像地图一样展开”
一大代表之一陈公博与新婚妻子当时住在大东旅社, 五十多年后,陈公博当初的这一无心安排,却成了破解会议召开时间的关键细节。 有人质疑党史研究对于细节的苛求。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张玉菡回应: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堆叠在一起,“成为历史的大潮,足以改变时代的方向”。 (本文首发于2021年04月01日《南方周末》)
城市巨变
-
专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人们来雄安是要生活的”
我的期望是,未来的雄安会有深圳粤海街道那样的混合开发模式,会有杭州那样呵护滋润水体岸线的态度,会有成都那样轻松闲适的生活氛围,会有上海那样为了保护城市风貌划定“永不拓宽的马路”。 中国城镇化下半场,我觉得是回归生活常识,真正关心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关心教育、医疗、空气、阳光,让人们有尊严地安全地生活在一座有活力的城市里面,有公平的福利待遇和健全的保障,有幸福感。 -
雄安,成长进行时:“把城市轻轻放进这片空间”
此刻,谁也无法下结论,这将会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可以预估的是,这是一座会自我学习的城市。和雄安的千年使命相比,规划和建设的四年,是这座城市重要的成长期,未来则有无限可能。 规划师首要考虑的,不是哪里可以建设,而是哪里不能建设。“先植绿护绿,后建城,把城市轻轻放进这片蓝绿空间。” 来自首都的一些机构已在雄安次第安家。著名的“三校一院”中,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校舍已经封顶,宣武医院还在建设。 未来生活在雄安的人,抬头看不见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因为电线都被巧妙地安置在了地下。 350公里之外的张北,大风推动风机转动,这些远道而来的风电点亮了雄安的灯。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1日《南方周末》) -
专访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我们只治理‘人造’沙漠”
“我们治理的,是距今一万年以来新增的沙漠,称之为人造沙漠。”因为这些沙漠(化)的形成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沙尘暴是个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没有沙尘运输,我们的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其实沙尘暴和土地沙化没有太大的因果关系,再强调一遍,沙尘暴是个自然过程。” 要树立一个新理念,“沙漠是资源,大漠也美丽”。荒漠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能产生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
宁夏沙坡头:沙漠不等于“沙魔” 从草方格固沙到实验室测沙
“沙坡头的意义不仅仅是草方格的成功,这里也是新中国沙漠科学研究的起点。” 作为沙漠生态研究者,李新荣并不像前人那样将沙漠视为“沙魔”,反而对沙漠带有一丝温情。“沙漠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固沙是为了保障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非一定要在沙漠里植树造林。” 得到世界认同的中国治沙模式,已不只一个沙坡头。“中国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技术、中国模式。”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24日《南方周末》) -
招商局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勇: 在蛇口迈出第一步
发展之后的深圳也很快地意识到来料加工、污染程度高的工业不具备可持续性,走到发展“三资企业”的道路上。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17日《南方周末》) -
蛇口工业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一条小街,两个世界,他们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很荒凉,怎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呢?一定要想办法把沙头角发展起来。” “那时港币算外汇,可值钱了,港币四毛七兑一块钱人民币。” 在蛇口工业区成立的南山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之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17日《南方周末》) -
嘉兴,南湖边小城百年蜕变
这家公司如活化石般穿越百年,见证了嘉兴这座夹在沪杭之间的小城,随着中国经济的激荡浪潮,如何从农业社会进化到遍布“隐形冠军”的工业社会。 “上海土地很紧张,房价一涨,工业没法在市内办,所以上海资本往嘉兴流,给嘉兴增添了很多现代化的制造业、服务业,提升了产业结构。” 嘉兴离上海、杭州近,隐形冠军企业给大城市企业做配套起步,同时也获得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机会。 (本文首发于2021年6月3日《南方周末》) -
同济大学教授万立明谈百年“红色金融”: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
发行公债、股票,成为革命根据地筹集资金、解决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临危受命”,在上海打赢了没有硝烟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980年代末“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上海)证券业务部”设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真正活跃了起来。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27日《南方周末》) -
黄浦路15号,见证上海金融风云
1992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敦促,“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从1992年直到2007年金融危机前,上海经济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开业头一天,沪市股票的成交额只有49万,今天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8000亿。相隔三十年,当时谁都不会想到有这样的速度、这样的规模。”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27日《南方周末》)
网络编辑|思考 汪亚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