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情书店倒了,有人感伤,有人则不

盛世情书店刚开业时,灯箱招牌做漏了一个字,后来每当有人问,老式牌匾上的“情”字为什么是补上去的,范玉福总会解释这是无意为之,并在审视店名时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太俗啦”

责任编辑:黄剑 

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东门对面开了二十多年盛世情书店的范玉福,多数人第一反应是:精明。

同期入行的书商们津津乐道当年去丰台西南物流中心或是朝阳王四营进货时,优先让范老板挑书的场景。

一批摆摊的书贩中,他率先租起了像模像样的门面,巅峰时期店铺足有一百多平米,三四个店员在陈列着四五万种书的书架间穿梭不停,这成了他善于经营的力证,因此有些图书供应商也会最快给他派货。

顾客们感受更深,北师大教育学部的老师刘幸说,老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人或生意人。他是工人出身,儿时在农村,从知青们带来的书本里获得启蒙,又在读书时被任命为图书馆管理员,就此打开了更大的窗口。从技校毕业、结束了汽车修理厂的工作后,三十来岁便一头扎进了文化行业。

“图书目录学家”

关于范玉福到底看不看书、看多少书、囫囵吞枣还是认真研读,众人说法不一,但他爱书、懂书,这点倒是毋庸置疑。早在电脑时代到来之前,他已手工搭建好了数据库。书按照出版社、作者、具体学科及专业分门别类,每一类的码架中又按照出版时间依序摆放。对于新书或近期关注度较高的书,基本内容、出版信息、所在位置以及和它有关的书目,他一概了然于心,找书速度之快常令来者吃惊。

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光顾盛世情书店、如今在北师大教古代汉语的孟琢将范玉福形容为一个“图书目录学家”,赞赏他达到了一个相当活跃的豆瓣版主的境界。“在早年信息闭塞的时代,一个书店老板能做到这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2018年1月,盛世情书店大门图/赵勇

销售手段也好,诚心推荐也罢,遇到人来买书,范老板总是忍不住“指导”一下。“这书新,你可以看看。”读者一股脑儿来买《红楼梦》,他会说你不能只读《红楼梦》,你得再读下周汝昌,读一类研究性的会好一些。看着收录了近80本学术著作的译林出版社的一套人文与社会丛集,他有时候也会说,哪本翻译得好,哪本翻得差,点评得头头是道。有的老师欣然接受他根据自己研究主题推荐的书单,也有人对这种“自作主张”感到厌烦,嫌范老板管得真宽。

他毫不“收敛”这份主见,专断地加减每本书的价钱。几个月前,刘幸最后一次光顾这家寒酸破败、主体位于地下的学术书店。地下室年久失修,走过木质楼梯时,很难忽略两边脱落的墙皮与转角的尘迹,地上堆满了成捆的还没来得及拆封的书和杂物,下脚都得小心翼翼。在三联出版社的书架上,刘幸惊喜地发现了一本在别处都难以寻见的汪晖的《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结账时,范老板立刻说这本书得加30块钱,“那本书原本才30块钱。”事后刘幸并不记仇,只是更加确信,“当你挑有一点价值或者比较重要的书的时候,他都能很敏感地迅速反应过来,这个是我觉得他和别人最不一样的地方。”

2018年1月范老板在书店图/赵勇

2014年刘幸去国外念博士,等到四年后再度回来时,明显感觉到了盛世情书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