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析了15051条数据

编者按:​

什么是理想之城?

那里应该有最完备的生活保障,让人们“不担忧”,不担忧被生老病死、人间意外“拖贫”,不担忧子女教育学位,更不担忧环境质量和食品健康;

那里应该有最舒适的公共空间,让人们“不压抑”,既是文艺青年收留地,也能血拼消费买买买,交通便捷畅行,百姓安居乐业;

那里应该有最向往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不约束”,让居者诗意栖息或挥洒才能,居家撸猫或出门遛狗,每个人追求不同,画面定格当然各异;

那里应该有......

有人说: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理想之城其实也像星辰,或许永不存在,或许尚未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寻找它的方位,描摹它的轮廓,去无限追求,去无限接近。

2020年,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第一次试图描绘它。研究团队从人的生活体验出发,从市民准入、生活舒适、公共空间、市民待遇四个方面,构建全国34城《理想之城榜》。

2021年,我们带着更齐全的行囊,再次踏上征途。

今年,《理想之城榜》扩大观察范围,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指标将评估对象增至57座城市,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扩充,新增多张子榜单,只希望能更靠近一点点那座“理想之城”。

责任编辑:戴春晨 危昱萍

交易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活动。买与卖,推动着人们的行走与相逢,构成最日常的城市生活。买到一件称心的衣服,进入一家合口味又不需要等号的餐馆,人们“爽感”的来源往往和“买买买”有关。

哪座城市买买买最爽?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尝试运用量化模型,从丰富度、满意度和分享度三大维度,呈现中国城市消费空间的“体验值”。经过数据采集、挖掘和清洗,我们最终获得覆盖57座大中城市的15051条有效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测算和分析,最终形成《中国57城消费空间体验榜》。

在消费空间体验的榜单上,一线城市不出意料地排行前列,上海、北京和深圳“包揽”前三名;成都以微弱的优势超越“老一线”广州,与其分列第四、第五名;西安、苏州、重庆和杭州得分相近,紧随其后。

研究发现,一线城市消费选择更“丰富”,其启示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消费者“买得到”;长三角地区满意度更高,其经验是保障权益提升消费体验,使消费者“买得开心、买得放心”;而某些二线城市有更高的分享度,其策略是抓住新新媒介的“闪光机会”,刺激分享欲望,使消费者愿意“安利”给他人。

一线城市守“富”成功

“消费丰富”是基础的客观条件,也就是城市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度”。它回答了在一个城市消费选择“有无、有多少”的问题。

研究团队爬取高德地图中57座城市“购物中心”的数量,以衡量城市的消费丰富度。

我们发现,在消费丰富度较量中,上海领衔一线城市击败诸多二线城市,守“富”成功。

这样的结果应该在许多人的意料之内——消费供给最充足的城市,依然是最为富足的北上广深;一些新兴的“网红”城市,依然没有追上来。而上海正展现一线城市的绝对优势:时尚“魔都”不仅消费场所选择最多样,更是国内外知名品牌开拓市场的优质选项。

购物中心是满足人们多样化、一站式复合消费需求的公共空间。它与普通商场、街边店铺、便利店等场所截然不同。一座大型购物中心,通常具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生活服务等几大核心分区。从功能属性而言,购物中心就像浓缩的“城市”。

换句话说,购物中心的“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所在城市的“丰富度”。购物中心的繁荣,不仅反映城市商业发展水平,也是人口数量、人民生活水平等多项指标的综合体现。一线城市凭借多年的发展积累,经济实力强劲,基本功扎实,已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成都、重庆等“后浪”城市近年来势头强劲,在某些赛道也曾惊艳万千,但是想要完全与前者处于同一水平,还需内外兼修以取得全面发展。

上海拥有2428万常住人口。人口既是生产力也是消费力,庞大的人口规模、处于“金字塔”尖端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支撑起遥遥领先的消费体量。这座城市不仅购物场所众多,而且入驻品牌名气大、种类多,堪称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首店收割机”。

所谓“首店”,是指品牌在某区域开设的第一家店。城市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商圈集聚程度,都是品牌首店选址的影响要素。

作为商业底蕴深厚、国内外知名的时尚“魔都”,上海毫无疑问处于TOP水平。

上海商务委员会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新增首店986家(不含快闪店),占全国近一半。其中,78%选址在购物中心,其余选在百货商场或街铺。在精选的333家最受关注头部首店品牌中,七成已开拓或计划开拓连锁店。

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的引进与后续拓展,成为上海迈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动力。

“首”的排他性、独特性,再加上品牌本身的知名度,使得“首店”的落户天然具有影响与辐射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首店经济”视作消费活跃的新动力,纷纷出台方案加以引导与鼓励。2019年以前,上海与北京几乎垄断了新进品牌在全国的“首店首发”,二城择其一是大多数品牌选址前的“必选题”。

不过,现实看似静水流深实则暗流涌动。深圳、成都等城市,正通过大力扶持、奖金激励多种方式来增强“首店引力波”。需要指出的是,成都曾在《关于加快发展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的实施意见》提出“2021年各类首店超200个”,该目标已提前实现。“首店第三城”渐渐浮出水面。

“包邮区”凭什么线上线下双开花?

在购买商品和服务过程中,个体对所接触到的消费供给、消费环境和消费维权的情绪反馈,即消费者主观上“是否满意”,也是影响消费体验的重要指标。

研究团队引用中国消费者协会《2020年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报告》相关数据,来对57座城市进行分析评判。

数据呈现的结果是,全国最受好评的城市,多数在“包邮区”。

从区域布局看,长三角城市消费满意度强势领先,在15强夺得8席名额,而珠三角城市、中部城市满意度相对较低。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千亿元以上的22座城市中,长三角地区的5座入围城市,消费满意度分值均高于82分;而珠三角深广莞、中部地区的三座省会城市,均低于79.32这一全国平均得分。区域表现有着明显差异。

“包邮区”城市胜在均衡。我们发现,中部省会与珠三角城市在“消费维权”上有着明显短板,而长三角城市各项得分均衡,消费维权指标更是7强占5席。

众所周知,长三角以“包邮区”闻名,线上消费保障完备是情理之中,但在这项以线下场景为主的消费满意度测评中,仍表现亮眼,背后原因值得深究。

研究团队认为,这离不开大数据的智能应用与城市群的协同合作。

以“电商之都”杭州为例。公开信息显示,自2016年“放心消费在浙江”行动启动以来,杭州抓住自身“数字化”、“智能化”优势,通过数智赋能、维权创新等探索,积极打造独具杭州特色的“高科技、智慧化”放心消费环境。

消费领域越来越“智慧”的同时,“包邮区”还推动区域无界化融合。

2019年5月,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共同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方案》,联合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尝试打破区域内的消费维权障碍,保障消费者线下异地异店7天“后悔权”。

研究团队注意到,环太湖八地权益一体化推进、二十一地进口商品维权机制建立……像轨交一码通行、社保积分互认等社会民生领域的“无界合作”一样,长三角就各地消费权益平等探索合作新模式,拥抱彼此共赢共生。

新新媒介让一线洗牌?

没有多少人会否认,互联网浸润的这届年轻人,更有分享的欲望。时下的95后和00后热衷传播分享和参与互动,具有超强“种草”能力,进而激发出强大的消费潜力。

研究团队将分享、互动与“种草”意愿归纳为“消费分享度”,并通过微博、抖音两个平台的商业综合体POI打卡、视频传播等数据来衡量该指标。

结果显示,在消费分享总排名中,西安、成都位居第一名和第四名,打乱四强格局,传统的一线城市重新“洗牌”。在微博、抖音细分平台中,城市表现有着明显差异:深上北等“老炮儿”高居微博分享度三强,以明显优势碾压其余城市;而新锐城市拥抱抖音,西安、成都拔得头筹。

相同目的的分享行为,不同平台有着迥异的城市排名。

这背后的答案,传播学家保罗·莱文森50年前曾有过预示。

在莱文森看来,第一代新媒介受到严格的编辑控制。在旧媒介和新媒介这两个领域,只有少数人能把自己想要传播的内容和生产的讯息向世人传播。相反,新新媒介领域里,人人都能把自己想要的内容向别人传播。时下大热的微博、抖音等平台,就是典型的新新媒介。

在21世纪盛行的“新新媒介”,给消费空间体验的城市座次,增添了新的变量。传统的一线城市迎来新的挑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上广深”成了固定搭配,在传统媒体中,形成了特有的、其它城市无可比拟的强号召力。然而,随着新新媒介的发展,以微博、抖音等平台为代表的图文影音表达方式日益变得丰富多样。

这为西安、成都等后起之秀提供了新的展示舞台。

巨量算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美好城市指数:短视频与城市繁荣关系白皮书》显示,超过八成的抖音用户会因为喜欢特定城市、商圈的短视频而前往“打卡”。

千年古都西安在新新媒介面前,表现出超强的适应能力。

2017年底,一段15秒的“摔碗酒”视频在抖音上刷屏,短时间内获赞上千万。短短十几秒的视频,装不下宏观的叙述,却能展现城市微小可感的细节、无以言表的魅力。

在文物考古新闻之外,这座千年古都,以另一种姿态进入人们视野。究其原因,既有这座城市丰富的可供活化、商业化的文化资源,也有政府部门集体行动的因素。(相关阅读:《“抖音之城”西安》)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热度可以无缝转换为旅游消费动力。

据统计,西安是2018年全国旅游业增幅最高的城市,全年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长36.73%,旅游收入同比增长56.42%。社交分享拉动消费增长的经济效益可见一斑。

在新新媒介平台层出不穷的时代,每个城市都拥有等同机会的“聚焦时刻”,但能否打开心胸,主动抓住镜头扫来的那一秒,就会走向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想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内城市还缺啥?

自2019年10月商务部等部委倡议以来,国内已有近20座城市设定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线图。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南京等知名城市。

不过,如何建设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各大城市还在秉烛前行。

想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内的这些城市还缺啥呢?

借助消费空间丰富度、满意度和分享度三大维度,我们试图给出参考答案。

丰富的场所与品牌是百丈消费高楼的地基,也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第一把密匙。

目前来看,只有北上广深成等少数城市商业底层建设完备,其它城市的消费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不过,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迫切与必要性。

研究团队对各市国际消费中心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媒体报道进行词频分析后发现,品牌(含品牌首发、品牌集聚等)、商圈(含商业街区、步行街等)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所有城市共同焦点话题,而商圈林立、首店云集、消费活力迸发,也几乎是所有城市建设者的最佳期待。

提高消费者维权效率与消费满意度,在行动方案关键词云中未见身影,却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第二把密匙。

在已出台建设方案的城市中,近半数城市消费者满意度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负面消费事件具有“毁大厦于一旦”的破坏力。

2015年青岛“天价大虾”的舆情事件使“好客山东”形象跌入谷底,相关部门通过数年努力,才勉强修复城市形象,而其中金钱与精力消耗着实可惜。

研究团队认为,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维护合法权益,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应有之义。而消费者只有“买得开心、买得放心”,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消费信心和动力,反助城市经济发展。

善用新新媒介,打造城市独有品牌,则是最后秘诀。

尽管各市锚定“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但是纵览行动方案,上海、深圳、广州争创“时尚之都”,“武汉购”和“上海购物”口号撞车,城市独特性隐秘在角落。在00甚至05后崛起的新时代,“独特”和“自我”的个性追求较90后更甚之。

因此,在建设综合能力、发挥引领带头作用的同时,城市也要抓住新新媒介提供的“改天换命”新机遇,通过新玩法抓住用户心理,刺激社交分享,打造城市IP。

数据说明:

【消费丰富度】主要衡量购物中心数量,于2021年3月15日在高德地图采集而来。

【消费满意度】主要衡量消费环境、消费供给和消费维权三项指标。数据源于中国消费者协会:《2020年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报告》。

【消费分享度】主要衡量微博分享度和抖音分享度。其中微博数据采集时间为2021年3月8日;采集内容为2021年春节前后微博平台购物中心POI分享量;抖音分享度为巨量算数2020全年美好城市指数(SIRFA)商业综合体模块抖音POI得分,涵盖传播、影响、推荐等五项一级指标,播放量、完播率等超十项二级指标。

数据处理:上述数据经无量纲归一化处理,放入指标模型测算。

消费者满意度相关数据未进行处理,为直接引用。

《中国城市消费空间体验榜2021》研究团队

指标模型编制郭倩倩戴春晨

数据挖掘处理郭倩倩常媛媛石登江

可视化设计石登江李紫茵黄思毅蔡伊婷李傲吴欣烨潘睿

(头图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网络编辑:邓丽萍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