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救命药”:挤进医保门,难过医院关
高价“救命药”进了医保,医院却买不到,患者只能走自费药房购买的现象依然常见。被纳入医保报销的创新药在大部分医院仍面临落地难,“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中的药品,有的医院进百分之五六十、六七十,有的只进两三个、三四个品种”。
过去,卖药是医院的一个盈利项。2017年7月药品零加成政策在全国实施后,卖药变得无利可图,医院对新药的拣选和引入缺乏动力。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马肃平
一些经过层层筛选、“灵魂砍价”的新药、好药,进得了国家医保目录,却进不了医院药房,导致医生没法开,患者用不了——这一现实刺痛了许多人的心。
最着急的莫过于等待用药的患者,毛毛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大二那年确诊了多发性硬化(MS),这是一种罕见的脱髓鞘疾病,中国的发病率约为每年0.235/10万人。
“罕见病患者群体中,我得这个病还算是比较幸运的。”MS目前尚不能治愈,但至少有药可缓解症状,全球有近20种MS相关的药物上市,国内已获批的有5种。
久病成医的毛毛对进了医保的药如数家珍,但她并不敢抱太大的期待,因为“买不到药的情况太常见了”。自从2017年“倍泰龙”(即重组人干扰素β-1b)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目前共有4种MS药物进过医保目录(2019年“倍泰龙”续约失败,退出医保目录),但患者买不到药的消息还是屡见报端。
不单是罕见病药物,抗肿瘤药物、慢病药物都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树坤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每年国家医保谈判所覆盖的药品,通常涉及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且多为临床价值较高但价格相对较贵的药品,这其中亦包含众多1类新药。通俗地解释,1类新药是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它们往往是临床急需的“救命药”。
根据中国药学会对1420家二、三级样本医院的统计数据,2018-2019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肿瘤创新药,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进院比例仅为15%-25%。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医药卫生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委员频频发言,以期能改善这个局面。
“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对1类新药进院开辟绿色通道,减免不必要的流程和限制,在各省市医保落地后快速进入临床。”在2021年《关于畅通1类新药快速准入医疗机构机制、提高患者可及性的建议》的两会建议中,姚树坤如是写道。
可望不可即的“救命药”
瓷娃娃、渐冻人、睡美人……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