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已近尾声,中国下一个5年征程即将开启。本期《南方周末》聚焦“十四五”,呈现部分省市发改委主任及省会城市市长关于下一个5年的想法和办法。专题报道直面“十四五”期间可能出现的焦点和痛点问题,并探讨解决之道,对未来作客观展望。
部委“赶考”这一年
-
商务部:增长1.9%,稳住外贸“基本盘”
2020年,全国货物进出口32.2万亿元,增长1.9%,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外贸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公安部:防疫与基层建设并进
根据公安部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各地共接报处置涉疫报警求助近两百万起。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交通运输部:打造社会“生命线”
交通运输不仅是疫情防控的“生命线”,当复工复产到来之时,还需扮演好“先行官”的角色。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教育部:经过大风浪,扛过“连环考”
为了让八百余万毕业生能找到工作,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甚至亲自给各省负责人写信,呼吁他们帮助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民政部:脱贫“收官”,“把底兜住”
民政领域将有哪些重大的工作规划,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回答,他最关注三个问题,“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国家发改委:猪肉、口罩、GDP
受各地补贴政策刺激,2020年6月以来,汽车消费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高增长,中国汽车业结束了为期两年多的寒冰季节。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国家卫健委:应对疫情“大考”
“抗击疫情和健康扶贫,是国家卫健委2020年最重要的两项工作。”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2021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两会之声
-
全国两会结束后,他们都做了啥
两会闭幕后,留京的省领导中最活跃的当属吉林省领导了,他们不仅在北京举办了多场活动,还和距离四千多公里的新疆开展了省际合作。 这些省领导拜会的部委中,最热门的是农业农村部。3月11日和12日两天,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北京先后见了4个省份的领导,分别是辽宁、四川、江西和黑龙江。 -
全国人大代表刘小兵:“要实现有效监督,最好的办法就是信息公开”
“政府要加强自我监督,最好的办法就是承诺信息公开,所有公共权力、公共资金的运行使用结果、过程,你都要公开。” “更多依靠间接税,高收入交得低,低收入交得高,反而扩大差距了。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以直接税为主。” -
28个案例写入最高检报告, 深刻反思“纸面服刑”等“大案”
从来就没有“小案”,如何处理这些在群众身边发生、在大量民间纠纷中产生的案件,最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是不是公平正义。 -
人大代表林勇:建议“夫妻合休产假”,男性承担更多育儿责任
2021年3月6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查。草案中出现了“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的表述,多了一个“父”字,让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和专家颇为振奋。 -
刘世锦:“不急转弯”是为了“最终转好弯”
“如果说发达经济体是一个苹果的话,他们已经熟透了,而中国只熟了一半。”而这“剩下的一半”的机会,被刘世锦称为结构性潜能。 -
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用手语“唱”国歌的她,建议提高残障学生受教育质量
我国地域大,各地都有自己的手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手语和南方手语,所以要开展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的研究,前提是必须掌握、收集全国各地的手语表达,最后才能确定哪个词用什么手语表达。 截至2019年末,当年在校残障学生总数为79.46万人,其中近40万残障儿童就读于普通学校,并且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人数逐年上升。然而现实中,残障学生在普通学校获得的教育质量仍不乐观。 -
眼底病成致盲首因,全国人大代表李甦雁:推进眼科疾病的规范化治疗
目前中国的主要致盲性眼病疾病谱已由过去的沙眼、白内障转变为青光眼、眼底病等年龄相关、代谢相关性眼病。 眼底疾病与“拖得起”的白内障手术不同,如果错过治疗的窗口期,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白内障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不好用可以换,但眼底就像底片,出问题很难修。” 眼科医师的数量够了,质量还不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比较突出,能进行专业眼底病诊断的医生仅约三千人。 -
全国政协社法委主任沈德咏:建议在深圳设立大湾区商事法院
访谈人物:沈德咏,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原常务副院长。 -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贤良谈网络空间治理:应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时讲道,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这是首次将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我(任贤良)在宣传和网信领域工作了三十多年,亲眼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网络安全、信息化和网上意识形态等工作由‘九龙治水’向‘全国一盘棋’转变。”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宫蒲光:“应规范网络个人求助行为”
在志愿服务记录、激励保障、服务实施等具体方面,还是“两张皮”,许多制度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从中央指导组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中央指导组的到来,就是增强防控力量,就是为湖北协调一些重大事务,包括湖北协调不了、无力协调的方面。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2021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关注“十四五”
-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龚明珠谈“十四五”:建设现代牧区迎来历史机遇
虽然草案并没有设定具体的量化目标,而是以定性表述为主,但其实隐含了定量表述。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全方位推动发展绿色转型,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
脱贫“摘帽”后,乡村如何振兴
汪三贵认为,有必要重新研究过去几年的扶贫政策,哪些要保留,哪些要调整,哪些要取消,做好了这一步,“我们就有希望把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相比于扶贫,乡村振兴需要汇聚更强的力量。“以产业兴旺为例,乡村振兴不仅是农业发展,还要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就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
专访长春市市长张志军:推动“节点城市”转向“枢纽城市”
“‘十四五’期间,我们提出的预期目标是,经济总量年均增速达到6.5%左右,把长春建设成为常住人口超1000万、经济总量迈向万亿的特大型现代化城市。”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
碳中和“出圈”: “倒逼我们下更大的决心”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两会,至少有37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及“碳达峰”“碳中和”,有的还形成了正式的提案、议案或建议,关注碳的代表委员领域不仅来自能源行业,还有农业、海洋、金融、法律,甚至互联网企业。 “相比于过去针对污染物的环保治理模式,碳中和是一个更高的要求,也倒逼我们下更大的决心,深化能源结构改革。”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
“十四五”开局之年, 如何破解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首次明确提及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并明确加大保障房和租赁住房的建设,加大土地供应。 “以常住人口增量为主要标准供给城镇用地,地随人走,推行新人地挂钩”。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
教育老话题,十四五新解法 ——从作业批改到教育公平
当前主要还是通过学生分数和升学情况来评价中小学教师。“对老师的评价模式如果不变,你让老师们如何不应试?如何真正给学生们减负?” 过去一年,周洪宇专门对城乡在线教育暴露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他发现,城乡教育的差距就是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差距主要在教师。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
地方发改委主任谈“十四五”规划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在五年规划史上这是第一次。 河南具有1亿人口和6500万劳动适龄人口,高考考生和考研考生人数全国第一,我特别关注的一点就是国民素质提升。 在过去的五年规划中,涉及国民素质的内容往往是放在民生保障部分,“十四五”规划将这部分内容单独成篇表述,就是着眼于解决“教育、健康、养老”这一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三件大事。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
“十四五”科技创新: 向“创新驱动”转型
“2021年两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应该是近年来两会中最高的。” “我们在基础底层理论、核心技术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与世界一流强国还有差距。”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