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微纪录·红色档案|阔别105年 李大钊的“青春”别来无恙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1916年春,尚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寄语祖国,“春日载阳,东风解冻。远从瀛岛,反顾祖邦。”话语简短,却充满了对祖国的思念。西风尽,春归来,日本的春天已经来临,祖国的春天又在哪里?再造青春之中华的理想充溢心中,李大钊一气呵成写下洋洋万言的《青春》一文,激起无数热血青年满腔救国豪情。
《青春》这篇著毕于日本的文章,发表在了1916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陈独秀被文章回环绕梁的韵律、荡气回肠的气魄和精辟透彻的说理深深打动,特别将它安排在第二篇。文章“江流不转之精神,毅然独立之气魄”,骤然传遍大江南北,对中国旧文化、旧思想、旧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李大钊就此与《新青年》结缘,先后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16篇,既有清新自然的白话诗歌,也有全面系统的述理长文,并且最早在《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科学思潮,向中国人民介绍了什么是“十月革命”,什么是“布尔什维主义”。而这些广为传颂的文章,也为《新青年》所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增添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振聋发聩,催人觉醒!
青春不仅仅是年龄,更是充满生机、不断觉醒的思想。
(中央电视台中央档案馆联合制作)
网络编辑:汪亚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