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趋缓,秩序和生活都在渐渐恢复常态。2021年的全国“两会”,恢复在早春召开。
本期《南方周末》全国两会专题关注防疫常态化下的这次特殊的“两会”,记录会前准备工作的变与不变。 过去一年,中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专题报道同时也回顾相关部委的“赶考”之路,检视它们交出的答卷。
本期《南方周末》全国两会专题关注防疫常态化下的这次特殊的“两会”,记录会前准备工作的变与不变。 过去一年,中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专题报道同时也回顾相关部委的“赶考”之路,检视它们交出的答卷。
查看全部
部委“赶考”这一年
-
公安部:防疫与基层建设并进
根据公安部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各地共接报处置涉疫报警求助近两百万起。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交通运输部:打造社会“生命线”
交通运输不仅是疫情防控的“生命线”,当复工复产到来之时,还需扮演好“先行官”的角色。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商务部:增长1.9%,稳住外贸“基本盘”
2020年,全国货物进出口32.2万亿元,增长1.9%,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外贸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教育部:经过大风浪,扛过“连环考”
为了让八百余万毕业生能找到工作,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甚至亲自给各省负责人写信,呼吁他们帮助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民政部:脱贫“收官”,“把底兜住”
民政领域将有哪些重大的工作规划,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回答,他最关注三个问题,“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2021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
28个案例写入最高检报告, 深刻反思“纸面服刑”等“大案”
从来就没有“小案”,如何处理这些在群众身边发生、在大量民间纠纷中产生的案件,最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是不是公平正义。 -
人大代表林勇:建议“夫妻合休产假”,男性承担更多育儿责任
2021年3月6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查。草案中出现了“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的表述,多了一个“父”字,让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和专家颇为振奋。 -
刘世锦:“不急转弯”是为了“最终转好弯”
“如果说发达经济体是一个苹果的话,他们已经熟透了,而中国只熟了一半。”而这“剩下的一半”的机会,被刘世锦称为结构性潜能。 -
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用手语“唱”国歌的她,建议提高残障学生受教育质量
我国地域大,各地都有自己的手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手语和南方手语,所以要开展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的研究,前提是必须掌握、收集全国各地的手语表达,最后才能确定哪个词用什么手语表达。 截至2019年末,当年在校残障学生总数为79.46万人,其中近40万残障儿童就读于普通学校,并且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人数逐年上升。然而现实中,残障学生在普通学校获得的教育质量仍不乐观。 -
眼底病成致盲首因,全国人大代表李甦雁:推进眼科疾病的规范化治疗
目前中国的主要致盲性眼病疾病谱已由过去的沙眼、白内障转变为青光眼、眼底病等年龄相关、代谢相关性眼病。 眼底疾病与“拖得起”的白内障手术不同,如果错过治疗的窗口期,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白内障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不好用可以换,但眼底就像底片,出问题很难修。” 眼科医师的数量够了,质量还不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比较突出,能进行专业眼底病诊断的医生仅约三千人。
网络编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