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互联网树洞:从Clubhouse看熟人社交的落寞
用户不需要顾虑太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能说”,评论者也不需时刻思考回复是否得当,点赞是否及时,而是简单明了地畅所欲言。于是乎,更多秘密容易在微博、Clubhouse等陌生人社交的平台展现。
责任编辑:温翠玲
仅限熟人邀请、苹果用户专属、仅限语音交流的一个来自美国的社交应用程序Clubhouse近期在网络爆红。Clubhouse蹿红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稀缺的邀请制造成了不可否认的饥饿营销,人们竞相涌进这个摩肩擦踵的社交场,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集体狂欢;或是由于疫情和春节的双重加成,放寒假的学生、休年假的职场人士有充足的闲暇娱乐时间接受新事物;以及硅谷名人效应等。但除此之外,另一隐含意也从其爆红后折射出来:熟人社交的落寞,陌生人社交的再次崛起。
虽然Clubhouse仅限熟人邀请并提倡实名制,对于少数学界精英、商界人士来说确乎可算熟人的寒暄,但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其归根到底是一场陌生人的社交狂欢。据笔者在Clubhouse游荡一周的经验,当然可以和熟人聊天,但聆听陌生人或者意见领袖(KOL)发言的时间占比99%,远远超越与熟人社交的时间。就算是公开身份的发言,交流对象大多也是现实生活中少有交集的陌生人,偶尔会有听过名字的意见领袖。更别说许多人巴不得隐藏自己的身份,做一个互联网的小透明,光当收音机或播客听着就其乐无穷。
而且由于Clubhouse是纯粹的语音沟通软件,并不会留下文字、图像、视频资料,这降低了交流的成本,使得用户可以更多地注重交流的内容本身。此外,发言信息也被系统严格控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阿柴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