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20 | “小镇做题家”的烦恼

最普遍的质疑为,“小镇做题家”将自身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外部,是在为自己的不努力开脱。西蒙认为,这个词确实能折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等复杂的社会问题。

(本文首发于2021年2月1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冯叶

封聪颖 (农健/图)

我和西蒙相识于一次饭局,是我们共同的好友引荐的。那是2019年夏天,我和西蒙都刚刚大学毕业。

西蒙是南方一所985院校的工科男,身高和样貌普通。当时他手握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我也在校招的尾声如愿进入媒体行业。我们看起来都有光明的前途。

烤盘上的肉片受热蜷缩,滋滋作响,他一次次夹起肉,胃口很好。席间,他向我打听如何揣摩女孩心思。除去情感问题,他似乎没有别的烦恼。

一年后,我听闻西蒙加入了豆瓣上一个名为“985废物引进计划的讨论小组。这个小组后来红极一时,引发了关于阶层分化、内卷、文凭通胀等方方面面的讨论。

好友告诉我,西蒙工作数月后就辞职了。加班、重复性的工作消耗了他的志气。空闲时,西蒙唯一的消遣是去书店看书。但令他沮丧的是,书店里一杯饮料的价格接近50块,而他那份工作的基本月工资是3500块。再后来,他出现了白天干呕的症状,食不下咽。

西蒙辞职后选择二度考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7)


张俊星 Jenson
回复

张俊星 Jenson

2021-02-21

“不管如何废物,最终还是会毕业找工作结婚,按部就班地生活。

Rio、
回复

Rio、

2021-02-20

刚出生社会,谁还没点不适应?继续埋头拉车,抬头会有阳光。

KK吴敬栋
回复

KK吴敬栋

2021-02-20

奥,考的是建造师呀!~

张鑫铨
回复

张鑫铨

2021-02-18

小镇做题家,自感后劲不足啊

50kg糖果
回复

50kg糖果

2021-02-16

小镇做题家已经是十八线城镇的幸运儿了

Black alert
回复

Black alert

2021-02-15

粤西县级市理科生,说的不就是我吗😂😂

Chineng
回复

Chineng

2021-02-15

先努力考进大学,去好好发展吧!

177****9797
回复

177****9797

2021-02-15

做题家不做题的,只能是工地搬砖(虽然片面了点),现实县级基本没有有规模较规范福利好的企业,做题家好歹能到大城市去发展,发展好的应该还是大多数人。像六、七零后不做题不当兵怎么离开农村!当时本人录取通知书下来了,最远的地方是去过七十公里左右的省城。大学里是比城市的学生差,但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还是可以适应新生活的

碾房后生
回复

碾房后生

2021-02-15

我自己也认为自己也是个小镇做题家,虽然在城市高中任教多年——我的同学也有部分这样的情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评价方式的单一化,让许多小城、农村青年内卷化严重……

萧文煜
回复

萧文煜

2021-02-14

虽然智力不错,擅长应试,但视野不够开阔,更适合按部就班,依照既定路线行进,而缺乏自我规划人生的能力,尤其在现在自由开放的社会,没有标准答案可循,就很容易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Adaline321
回复

Adaline321

2021-02-13

怎么说呢 985 211的人,如果出身一般 在大城市很容易陷入自卑的自傲。

136****6371
回复

136****6371

2021-02-13

起跑线没法选择,但你可以努力,并且努力程度决定你将取得多大的跨度和速度。所以,别听鸹噪,静心自我实现!

佛系中年
回复

佛系中年

2021-02-13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儿前两年就有了。指家境普通,寒窗苦读十年,985毕业(还有少数名校毕业)混得不好的屌丝。特别是【纯】文科的985也不好就业。

龅牙兔

2021-02-13

挺搞笑的这个称号。小人物的自嘲。小镇做题家。

龅牙兔
回复

龅牙兔

2021-02-13

挺搞笑的这个称号。小人物的自嘲。小镇做题家。

信者得爱
回复

信者得爱

2021-02-13

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选择努力改变命运。

wakefiled
回复

wakefiled

2021-02-13

同感,必须正事自己的问题,愿意去改变才有可能改善现状,加油,能考上985,211,这本身就是先人一大步了,羡慕~

佛系中年
回复

佛系中年

2021-02-13

“内卷化”,又称为“过密化”,源自英文“Involution”。内卷化一词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提出。他在1963年发表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一文中率先提出了“内卷化”的概念。 在研究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爪哇的水稻农业生产时,吉尔茨发现,爪哇的农业吸纳了大量的剩余人口,然而随着投入农业人口的增加,虽然总产量增加了,但单位人均产值并未增长,甚至出现下降,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Involution”,中文翻译为“过密化”或者“内卷化”。吉尔茨把“内卷化”的概念进行了扩展,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