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古代童话的地方 ——记伊朗国家博物馆

据说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有三十多万件,和你细细分享的蹲狮、走狮、盐人、金人,不过是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片羽吉光,还没来得及去欣赏让中国陶瓷爱好者神往的二十八件元青花极品,却已无言地诉说着一千五百年前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何等密切。

艺术的魅力也许就在于能穿越古今、遥相呼应、彼此致敬吧?

责任编辑:杨嘉敏

我在喧嚣的德黑兰老城区穿行,远远地看见伊朗国家博物馆那栋标志性的红褐色砖砌大楼,简洁疏朗的线条,不事雕琢,透着宁静大方的气质。这栋大楼落成于1937年,由法国建筑师安德烈·戈达尔设计。据说这位建筑师参考的蓝本是一座萨珊帝国时期的宫殿。那座宫殿位于如今伊朗的法尔斯省境内,上千年的风雨侵袭,早已化为破败的废墟,但经过考古学家的调查和修复,成为伊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波斯第二帝国”最具标志性的视觉象征。因此建筑师以其为灵感,创作出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主楼外貌,再自然不过。

伊朗国家博物馆的正门外是一座街心公园,环绕喷泉的松柏上有鸽子歇脚。脚步匆匆,耳畔咕咕声渐渐取代德黑兰市井的嘈杂,离博物馆主楼距离越近,我越能感觉到大楼正面穹顶的高大显豁。与此同时,也让我越发觉得本来是正常尺度的正门入口变得微渺起来,幻化为一个能让时光倒流回转的小小通道。看来,建筑师的匠心施运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推开门,我从迄今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起步,开启一段奇妙的博物馆之旅。

从街心公园眺望伊朗国家博物馆 (乔鲁京/图)

“盐人”和“金人”

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展示,很像天津近年来遵循上世纪二十年代老照片复原的北疆博物院陈列,直白说就是有一股浓浓的“古早味道”。巨大的落地窗引入日光,辅以强烈的白炽灯光,一座座使用久远的玻璃展柜尽管反光,但陈列的都是世上罕有的瑰宝。

比如著名的“盐人”,1993年出土于伊朗西北的赞詹省泽尔—阿巴德矿山。考古学家在那里总共发现了六名盐矿工人的遗骸。大约在一千八百年前的安息帝国末期,一场突发的矿难夺去了他们的生命。特殊的环境让他们的躯体得以保存,不仅记录下灾难骤降的瞬间,更成为研究安息帝国末期普通百姓生存状态极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张骞通西域后,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里说“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班固在《汉书·西域传》里也留下了“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的记载。展柜里倒扣的玻璃钟内,安放着的正是一位安息“盐人”的头颅,须发皆白,面目如生。凝视他苍老的容颜,读过的安息国“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汪亚纯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