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章:低碳,不是成本,而是新增长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2035年远景目标,从创新发展、低碳转型、乡村振兴等众多角度擘画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社会发展蓝图。面对新矛盾、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聚集的“十四五”,企业如何以更稳健地步伐迈进?如何把环境风险、合规要求、市场压力、竞争压力转化为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带着这些热点问题,我们专访了不同领域的专家,邀请他们从多种角度解读当下、展望未来,为企业“十四五”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清晰的图景。
访谈嘉宾: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 周永章教授
本期主持: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文育然
“碳交易是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南方周末:碳排放权交易是怎么进行交易的?对推动碳中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周永章: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碳排放权配额,是政府分配给控排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益,另外一类就是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是通过实施削减温室气体项目并经过认证的减排凭证。碳配额机制主要是为了倒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新能源替代、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生产机制,降低碳排放。CCER作为碳配额的补充,可以抵消部分碳配额,激励企业从生产之外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开展森林碳汇等,实现碳中和,两者都是实现碳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南方周末:“十三五”期间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如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周永章:从“十二五”开始,部分省市就开始试点建设碳交易市场,“十三五”期间取得显著进展,2020年中国已成长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的碳市场,为全国碳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现在的碳市场机制还有待升级完善。现在节能减排的指标基本上是由行政命令的形式分到各个企业的,过于刚性、机械,让企业有“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感觉。行政、经济、法律等政策间缺乏充分协调与一致性。其次,对碳资产、碳期货等重要问题研究深度不足,影响市场在配置低碳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低碳经济利益关系缺乏协调。“十三五”已经开始尝试改革,但还不够彻底,“十四五”时期应该会加大力度,将是碳排放权益产品大发展时期。
南方周末:对“十四五”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有哪些期待?
周永章:碳市场是一个国家政策性市场,需要能提振信心的政策来支持。首先,需要尽快将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规模和品类做大做强,价格也不能继续疲软。其次,希望碳交易品种能成为广州期货交易所的一个重要品种,因为要让碳价格真正反映全球共识和中央减污降碳、碳达峰碳中和精神,期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所以我建议国家或者广州地方把碳排放权作为一个期货交易的主要品种来推广。这对整个中国碳市场、对应对气候变化、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都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
“工业互联网绿色供应链赋能企业节能减排”
南方周末:国务院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要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深化能源科技体制改革”,如何发挥科技力量减少企业碳排放?
周永章:以汽车产业为例,提高发动机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技术专家的执著追求。但想通过硬技术升级实现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难度大、成本高的挑战;而通过优化汽车整装布局、生产管理流程、甚至顾客消费习惯等软性措施来降低单车能耗往往更容易、更高效。以激活新动能、改造旧动能为重要特征的工业互联网就非常有价值。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通过工业级网络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和融合起来,高效共享工业经济中的各种要素资源。我们可以从原来设备升级的硬技术,转变为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工业全要素、各环节信息互通的方式助力能效提高,这对降碳有非常显著的贡献。
具体来说,我们借助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可以搭建绿码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生态,通过给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绿色物流、绿色设计等)的每一个对象赋予唯一的标识(绿码),将生产制造阶段和消费使用阶段的各种数据进行关联和绑定,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管理,对绿色企业和产品自证明、第三方认证和政府监管、绿色权益资产管理与交易服务等场景都具有重要价值。
“环境与经济可双赢,企业需改变生产方式和发展途径”
南方周末:面对“十四五”低碳发展要求,企业应该如何进行绿色转型?
周永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央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中长期目标,“十四五”是关键时期,低碳发展是“十四五”重要的发展战略,企业需要履行好碳中和的社会责任。
首先,观念最重要。企业必须摒弃以前“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落后观念,充分理解环境与经济双赢是大趋势,要用低碳环境友好的方式达到经营发展的目标,推动低碳转型,满足绿色发展需求。通过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低碳转型不是成本,而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企业需要在摸清自身减污降碳潜力的基础上,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等政策文件作为绿色转型的参照依据,了解绿色产业政策、界定标准等,再结合减排的技术手段,如设备升级改造、布局新能源、碳交易、碳足迹/碳标识等,来制定碳中和的策略与技术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