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工讨薪难?政府垫!
谁来保卫工资?在市场规则尚未完善、司法亦非独立力量的转轨时期,谁来捍卫劳动契约的尊严?
浙江省92个县市里,不再可能出现民工讨薪惨剧了——政府建立起了应急周转金,将向打工者垫支欠薪,再向企业追讨。这样“迟来的保护”,源于一起偶然事件,是对已有制度失灵的补充。只是,它可以缓解一时之渴,却仍非甘霖
老板跑了,员工还能拿到工资吗?
这些日子,浙江慈溪市天元镇铭日电器厂的民工见人就问。几天前,早班工人愕然发现,仅仅时隔半夜,机器设备突然“蒸发”,老板一家无影无踪。
此时,全厂64名工人今年以来分文未发,共欠工资近18万元,损失最大的老员工张果——他还是老板的表弟——被拖欠一年零四个月共一万八千多元,“一下就傻了”。
政府很快伸出了手。4月29日,民工们再次聚集,排队领钱——慈溪市启用政府应急周转金,先垫付部分工资近十万元。按照标准,一些拖欠不超过3个月的几乎拿到全部工资,张果则拿到3180元,数钱时他的眼圈红了。
与此同时,工人们的债权转移给当地政府,由后者代为追索。消失的老板已被公安通缉,厂里所剩无几的财产将由法院拍卖。听到这些消息,人群久久不离去,有人站在雨里傻笑,有人挥着拳头说“想砸点什么”。
张果们无疑是幸运的一群——他们不会因被欠薪而食不果腹,不必踏上漫长的讨薪之路,更不致被逼无奈走上杀人或自杀的绝路。到去年年底,浙江省92个市县的民工们已得到“企业欠薪政府应急周转金”的保护——自2005年基金开始设立以来,浙江省各地周转金总额已近1.5亿元。
欠薪侵蚀中国经济肌体已久,困扰着整个社会,以致出现堂堂一国总理为农妇讨薪的悲辛故事。谁来保卫工资?在市场规则尚未完善、司法亦非独立力量的转轨时期,谁来捍卫劳动契约的尊严?
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浙江,正在尝试求解欠薪难题。尽管制度仍在试验阶段,争议不断,但深受欠薪之伤的打工者与由此深受其苦的城市都得到了些许宽慰。这一制度的坚定主张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形容说,“这是制度保卫工资”。
烧出来的制度
周转金制度在浙江正式出现,源于2004年年底发生在温州的“11·24事件”。
当时,温州鹿城区双屿镇一家工厂经营亏损,发不出工资,老板消失了。年关将近,回家的路费却落了空,上百愤怒的工人聚集起来堵住国道。
人群渐渐躁动,失去理智,烧毁了两辆公安车辆和温州劳动监察大队惟一的一辆车。目睹这一事件的一位老板清楚记得,一辆宝马刚巧经过,司机不知就里对着堵塞的道路按了按喇叭,车辆随即被掀翻。
“温州很少出这么大的事情,所有人都很紧张,”负责处理此事的一位官员回忆,“平息事态压倒一切,最重要的是首先安抚工人。”
若按常规处理,须经工人上法院起诉、法院冻结厂房资产,再判决工厂主支付欠薪等程序。但已到年末,欠薪者消失,司法程序即使按目前“绿色通道”的特殊安排来启动,也需时日,何况当时并无这项安排。更大的障碍还在于,即便法院从速从快做出了有利于工人的判决,但执行难的现实仍可能让工人们因等待而再次情绪失控。
各种现有制度失灵,必须另觅他途。温州人灵活务实的性格基因发挥了作用,很快,市劳动局就从经费中拿出四十多万元垫付给工人,随后法院马上拍卖工厂里的存货和设备追回这笔钱,并偿付了剩下的工资。前后过程,不过两三天,工人安然回家过年,事件顺利平息。
此时全国都陷在同样的麻烦中。从2003年总理讨薪开始,全国各地掀起一股欠薪清理行动,国务院规定到2006年底限期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工资,并推出九部法律法规保卫工资。
欠薪其实由来已久,成因复杂的这些事件长久地侵蚀着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信用准则。“如果劳动合同都得不到遵守,还有什么不可以违背?”浙江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劳动工资处处长陈秀庆说,“劳资冲突已是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欠薪则是其核心。”
冲突最明显的建筑行业,几乎占当时欠薪事件的90%。据统计,2004年全国累计拖欠工程款高达3660亿元。为了治理这一痼疾,全国各地都要求建筑企业预交押金。
猛药之下建筑业沉疴渐起,但交通、铁路、租赁等其他行业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边清边欠”。倘若都按建筑业的方式,办企业都得交押金,这种闻所未闻的做法显然违反行政许可法,不少城市因此打消这个念头。
但是四处出现的欠薪事件渐渐让整个社会变成一个火药桶,暴力冲突不时出现。还有什么方法能消解这种躁动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城市为此焦虑不已。
“11·24事件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只要有一笔资金进行周转,就能避免酿成更大的灾难。”上述温州官员说。转头过完年,劳动局便向市政府申请设立这样一笔周转资金,顺利获批。
温州的新制度传到浙江省里,几乎立即就得到高度评价。2005年,浙江省要求全省各城市财政拨款建立应急周转金,市级50万元,县级30万元。
政府之手就这样伸了出来。
用工会会费保护工人
张果们所在的慈溪市按省里的要求建立起了应急周转金。20个乡镇和街道办各自出资30万-50万元,市财政出资100万,一共430万元。
一年后,市政府提出要将周转金扩大到3000万——市财政出资1000万,各乡镇出资100万。
这一要求未及实施,就因为另一桩机缘而改变了来源。
在中国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大企业——职工通常是工会会员,每月要按全体员工工资总额的2%向当地工会缴纳会费。其中40%逐级上缴,60%返还企业。
在慈溪,工会会费的收缴一直顺利,其中85%实际上都被返还给企业,相当于“优惠”了25%。
正是这25%的工会会费,为慈溪的打工者建立起了工资保障。去年10月,市委市政府的67号文件规定,“在由市总工会原向企业工会回拨的其中25%的优惠比例中,提取15%作为应急周转金,5%作为市级统筹,10%返还到镇(街道)作为应急周转金。”
据测算,这笔返还资金在慈溪每年可达900万-1000万,提取三年即可达到3000万的目标。倘若还有不足,则由各级财政进行补充。
今年4月,慈溪这一模式开始实施,应急周转金第一次有了一笔真正存在银行的资金——此前由财政建立的430万元周转金,其实只是各级政府的承诺,一旦发生事件,当地财政马上垫付。
铭日电器厂的工人拿到的工资正是这个账户的第一笔支出。由于工会会费需等到年底才统一返还,目前的周转金空有账户却没有资金。慈溪因此早有约定,出现此类情况则由当地政府先掏腰包。
天元镇政府为此垫付了近十万元钱。按照规定,劳动者工资超过慈溪最低工资标准(当前为670元)两倍,按两倍垫付,被拖欠超过3个月的,按3个月垫付。
垫付的资金通常很快就能收回。当地一位官员解释说,“只要企业还有资产,我们就有办法收得回来,除非实在啥也没有了。”
不幸的是,天元镇碰上的刚巧是“啥也没有了”。负责处理这桩案子的镇劳动保障所所长许建军介绍,铭日电器厂被通缉的老板几无任何资产,加上债务缠身,“抓到人也没用,镇上垫的钱只怕是得搭进去”。
镇上官员们看起来却并不在意,这个镇的财政收入尽管在慈溪排名并不高,但每年也有几千万,“十万不过是九牛一毛”。
垫付资金无法收回的情况在慈溪并不多见,几年来周转金累计垫付240万元,仅有5万未曾收回,分别由当地财政埋单。
“这个制度既保护了劳动者,又使外来打工者安心,”慈溪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岑华权说,“最重要的是,它还迫使基层政府加强监管,不然就得自己掏腰包。”
倾斜的天平
这样的制度,被一些人称为“迟来的保护”。
“过去不是我们不想保护,实在是保护不过来。”在温州劳动监察部门任职多年的一位人士无奈地解释。
据统计,全国平均每名劳动监察人员需对应1600户用人单位和17000名劳动者。打工者蜂拥而至的沿海地区,这一比例则更为失调。在温州,仅外来劳动力就达三百多万,劳动监察却总共只有168人,市监察大队副队长林以枫说,“我们像面对一个大海。”
不仅人数有限,劳动监察的地位也一直弱势。连统一制服都没有的监察人员,有时甚至在执法现场“被当作民工”,以致他们常常不得不“拉上公安壮声势”。
一边是难以监管,另一边却是滞后的法律所导致的违法成本低廉。劳动法制定14年来从未修改过,对于欠薪企业的最高处罚不过罚款5万。而在香港,法律明文规定,不仅罚款高达35万港币,而且可判处监禁三年。
为欠薪推波助澜的,是劳动者的弱小。
数千万“除了力气什么也没有”的民工,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尽管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农民工凭工资欠条可直接向法院起诉”,许多法院也专门开辟“绿色通道”,可证据的缺乏却是一道难以翻越的门槛——他们往往没有合同、没有考勤记录、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自己劳动的痕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温州市劳动监察大队曾有整整3年无法处罚一例欠薪企业,而只能调停了事。
这样的景况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变化而悄悄改变。
自从2003年四川农妇熊德明大胆向总理温家宝说出欠薪一事,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终于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6年上半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发布,农民工更加受到关注。
更为隐蔽而深刻的,则是劳资双方市场力量的变化。
现在慈溪每推出2.5个工作岗位,却只有1个人应聘。4月28日,正是当地劳动力市场开放的日子,偌大的大厅里却空无一人,只剩电子屏的招聘信息一遍遍兀自滚动。这种沿海地区普遍出现的“民工荒”,使得原本弱势的民工突然之间变得“宝贝”起来,有的工厂甚至公开承诺“做满十年送一套房子”。
在一些人看来,这些变化使得“迟来的保护”渐渐变成另一架倾斜的天平。
在慈溪,数位私营业主郁闷地表示,现在轮到工人们不肯签合同以便随时离开或者要加工资了,在那里不停上演着整条生产线工人集体跳槽的故事。
而在温州,监察大队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越来越多发生劳资纠纷的小包工头“化装”成民工来举报讨薪,以致监察大队先要“反侦察”,因为小包工头并不在他们的工作范围之内。
有意思的是,无论私营业主,还是小包工头,都向南方周末记者发出了同样的疑问,“民工‘宝贝’了,可谁来保护我们?”
老板跑了,员工还能拿到工资吗?
这些日子,浙江慈溪市天元镇铭日电器厂的民工见人就问。几天前,早班工人愕然发现,仅仅时隔半夜,机器设备突然“蒸发”,老板一家无影无踪。
此时,全厂64名工人今年以来分文未发,共欠工资近18万元,损失最大的老员工张果——他还是老板的表弟——被拖欠一年零四个月共一万八千多元,“一下就傻了”。
政府很快伸出了手。4月29日,民工们再次聚集,排队领钱——慈溪市启用政府应急周转金,先垫付部分工资近十万元。按照标准,一些拖欠不超过3个月的几乎拿到全部工资,张果则拿到3180元,数钱时他的眼圈红了。
与此同时,工人们的债权转移给当地政府,由后者代为追索。消失的老板已被公安通缉,厂里所剩无几的财产将由法院拍卖。听到这些消息,人群久久不离去,有人站在雨里傻笑,有人挥着拳头说“想砸点什么”。
张果们无疑是幸运的一群——他们不会因被欠薪而食不果腹,不必踏上漫长的讨薪之路,更不致被逼无奈走上杀人或自杀的绝路。到去年年底,浙江省92个市县的民工们已得到“企业欠薪政府应急周转金”的保护——自2005年基金开始设立以来,浙江省各地周转金总额已近1.5亿元。
欠薪侵蚀中国经济肌体已久,困扰着整个社会,以致出现堂堂一国总理为农妇讨薪的悲辛故事。谁来保卫工资?在市场规则尚未完善、司法亦非独立力量的转轨时期,谁来捍卫劳动契约的尊严?
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浙江,正在尝试求解欠薪难题。尽管制度仍在试验阶段,争议不断,但深受欠薪之伤的打工者与由此深受其苦的城市都得到了些许宽慰。这一制度的坚定主张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形容说,“这是制度保卫工资”。
烧出来的制度
周转金制度在浙江正式出现,源于2004年年底发生在温州的“11·24事件”。
当时,温州鹿城区双屿镇一家工厂经营亏损,发不出工资,老板消失了。年关将近,回家的路费却落了空,上百愤怒的工人聚集起来堵住国道。
人群渐渐躁动,失去理智,烧毁了两辆公安车辆和温州劳动监察大队惟一的一辆车。目睹这一事件的一位老板清楚记得,一辆宝马刚巧经过,司机不知就里对着堵塞的道路按了按喇叭,车辆随即被掀翻。
“温州很少出这么大的事情,所有人都很紧张,”负责处理此事的一位官员回忆,“平息事态压倒一切,最重要的是首先安抚工人。”
若按常规处理,须经工人上法院起诉、法院冻结厂房资产,再判决工厂主支付欠薪等程序。但已到年末,欠薪者消失,司法程序即使按目前“绿色通道”的特殊安排来启动,也需时日,何况当时并无这项安排。更大的障碍还在于,即便法院从速从快做出了有利于工人的判决,但执行难的现实仍可能让工人们因等待而再次情绪失控。
各种现有制度失灵,必须另觅他途。温州人灵活务实的性格基因发挥了作用,很快,市劳动局就从经费中拿出四十多万元垫付给工人,随后法院马上拍卖工厂里的存货和设备追回这笔钱,并偿付了剩下的工资。前后过程,不过两三天,工人安然回家过年,事件顺利平息。
此时全国都陷在同样的麻烦中。从2003年总理讨薪开始,全国各地掀起一股欠薪清理行动,国务院规定到2006年底限期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工资,并推出九部法律法规保卫工资。
欠薪其实由来已久,成因复杂的这些事件长久地侵蚀着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信用准则。“如果劳动合同都得不到遵守,还有什么不可以违背?”浙江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劳动工资处处长陈秀庆说,“劳资冲突已是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欠薪则是其核心。”
冲突最明显的建筑行业,几乎占当时欠薪事件的90%。据统计,2004年全国累计拖欠工程款高达3660亿元。为了治理这一痼疾,全国各地都要求建筑企业预交押金。
猛药之下建筑业沉疴渐起,但交通、铁路、租赁等其他行业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边清边欠”。倘若都按建筑业的方式,办企业都得交押金,这种闻所未闻的做法显然违反行政许可法,不少城市因此打消这个念头。
但是四处出现的欠薪事件渐渐让整个社会变成一个火药桶,暴力冲突不时出现。还有什么方法能消解这种躁动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城市为此焦虑不已。
“11·24事件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只要有一笔资金进行周转,就能避免酿成更大的灾难。”上述温州官员说。转头过完年,劳动局便向市政府申请设立这样一笔周转资金,顺利获批。
温州的新制度传到浙江省里,几乎立即就得到高度评价。2005年,浙江省要求全省各城市财政拨款建立应急周转金,市级50万元,县级30万元。
政府之手就这样伸了出来。
用工会会费保护工人
张果们所在的慈溪市按省里的要求建立起了应急周转金。20个乡镇和街道办各自出资30万-50万元,市财政出资100万,一共430万元。
一年后,市政府提出要将周转金扩大到3000万——市财政出资1000万,各乡镇出资100万。
这一要求未及实施,就因为另一桩机缘而改变了来源。
在中国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大企业——职工通常是工会会员,每月要按全体员工工资总额的2%向当地工会缴纳会费。其中40%逐级上缴,60%返还企业。
在慈溪,工会会费的收缴一直顺利,其中85%实际上都被返还给企业,相当于“优惠”了25%。
正是这25%的工会会费,为慈溪的打工者建立起了工资保障。去年10月,市委市政府的67号文件规定,“在由市总工会原向企业工会回拨的其中25%的优惠比例中,提取15%作为应急周转金,5%作为市级统筹,10%返还到镇(街道)作为应急周转金。”
据测算,这笔返还资金在慈溪每年可达900万-1000万,提取三年即可达到3000万的目标。倘若还有不足,则由各级财政进行补充。
今年4月,慈溪这一模式开始实施,应急周转金第一次有了一笔真正存在银行的资金——此前由财政建立的430万元周转金,其实只是各级政府的承诺,一旦发生事件,当地财政马上垫付。
铭日电器厂的工人拿到的工资正是这个账户的第一笔支出。由于工会会费需等到年底才统一返还,目前的周转金空有账户却没有资金。慈溪因此早有约定,出现此类情况则由当地政府先掏腰包。
天元镇政府为此垫付了近十万元钱。按照规定,劳动者工资超过慈溪最低工资标准(当前为670元)两倍,按两倍垫付,被拖欠超过3个月的,按3个月垫付。
垫付的资金通常很快就能收回。当地一位官员解释说,“只要企业还有资产,我们就有办法收得回来,除非实在啥也没有了。”
不幸的是,天元镇碰上的刚巧是“啥也没有了”。负责处理这桩案子的镇劳动保障所所长许建军介绍,铭日电器厂被通缉的老板几无任何资产,加上债务缠身,“抓到人也没用,镇上垫的钱只怕是得搭进去”。
镇上官员们看起来却并不在意,这个镇的财政收入尽管在慈溪排名并不高,但每年也有几千万,“十万不过是九牛一毛”。
垫付资金无法收回的情况在慈溪并不多见,几年来周转金累计垫付240万元,仅有5万未曾收回,分别由当地财政埋单。
“这个制度既保护了劳动者,又使外来打工者安心,”慈溪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岑华权说,“最重要的是,它还迫使基层政府加强监管,不然就得自己掏腰包。”
倾斜的天平
这样的制度,被一些人称为“迟来的保护”。
“过去不是我们不想保护,实在是保护不过来。”在温州劳动监察部门任职多年的一位人士无奈地解释。
据统计,全国平均每名劳动监察人员需对应1600户用人单位和17000名劳动者。打工者蜂拥而至的沿海地区,这一比例则更为失调。在温州,仅外来劳动力就达三百多万,劳动监察却总共只有168人,市监察大队副队长林以枫说,“我们像面对一个大海。”
不仅人数有限,劳动监察的地位也一直弱势。连统一制服都没有的监察人员,有时甚至在执法现场“被当作民工”,以致他们常常不得不“拉上公安壮声势”。
一边是难以监管,另一边却是滞后的法律所导致的违法成本低廉。劳动法制定14年来从未修改过,对于欠薪企业的最高处罚不过罚款5万。而在香港,法律明文规定,不仅罚款高达35万港币,而且可判处监禁三年。
为欠薪推波助澜的,是劳动者的弱小。
数千万“除了力气什么也没有”的民工,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尽管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农民工凭工资欠条可直接向法院起诉”,许多法院也专门开辟“绿色通道”,可证据的缺乏却是一道难以翻越的门槛——他们往往没有合同、没有考勤记录、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自己劳动的痕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温州市劳动监察大队曾有整整3年无法处罚一例欠薪企业,而只能调停了事。
这样的景况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变化而悄悄改变。
自从2003年四川农妇熊德明大胆向总理温家宝说出欠薪一事,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终于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6年上半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发布,农民工更加受到关注。
更为隐蔽而深刻的,则是劳资双方市场力量的变化。
现在慈溪每推出2.5个工作岗位,却只有1个人应聘。4月28日,正是当地劳动力市场开放的日子,偌大的大厅里却空无一人,只剩电子屏的招聘信息一遍遍兀自滚动。这种沿海地区普遍出现的“民工荒”,使得原本弱势的民工突然之间变得“宝贝”起来,有的工厂甚至公开承诺“做满十年送一套房子”。
在一些人看来,这些变化使得“迟来的保护”渐渐变成另一架倾斜的天平。
在慈溪,数位私营业主郁闷地表示,现在轮到工人们不肯签合同以便随时离开或者要加工资了,在那里不停上演着整条生产线工人集体跳槽的故事。
而在温州,监察大队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越来越多发生劳资纠纷的小包工头“化装”成民工来举报讨薪,以致监察大队先要“反侦察”,因为小包工头并不在他们的工作范围之内。
有意思的是,无论私营业主,还是小包工头,都向南方周末记者发出了同样的疑问,“民工‘宝贝’了,可谁来保护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