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中的“魔数”

所有好的理论物理学家都将这个常数贴在他们的墙上,而且冥思苦想。它就是物理学中最大的、该死的谜团之一,一个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无法理解的魔数:精细结构常数。

(本文首发于2021年1月14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朱力远

精细结构常数约等于1/137,因此137成为令许多物理学家着迷的数。

物理学中有一些很著名的常数,比如万有引力常数、光速、基本电荷、普朗克常数,等等。起码在目前看来,这些常数都很基本——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理论可以推导出它们的数值。但另一方面,这些常数的数值都跟物理单位的选择有关,就好比一个人身高的数值既可以是1.70,也可以是5.58,取决于所用的长度单位是米还是英尺。因此,这些常数虽然都很基本、也很著名,但对物理学家来说,其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却赶不上本文所要介绍的另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叫作精细结构常数,它的魅力使很多物理学家着迷,有些人甚至称它为“魔数”——比如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经这样形容它:“所有好的理论物理学家都将这个常数贴在他们的墙上,而且冥思苦想……它就是物理学中最大的、该死的谜团之一:一个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无法理解的魔数。”

“魔数”的起源

这个“魔数”的起源可以回溯到1916年。那时候,量子力学尚未诞生,物理学家们正处于一个被称为“旧量子论”的从经典物理往量子力学演进的过渡时期。在那个时期,原子光谱是一个热门研究领域,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的原子模型,即所谓玻尔模型,则是该领域最重要的理论模型,因为它可对某些最简单的原子光谱——尤其是氢原子的光谱——作出定量解释。但玻尔模型虽然重要,却也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缺陷,其中之一是没有考虑相对论效应。

1916年,德国物理学家阿诺德·索末菲尝试对这一缺陷进行了弥补。

索末菲的尝试取得了部分成功,比如可对氢原子光谱中的某些“精细结构”作出粗略描述。正是在对那些“精细结构”的描述中,索末菲将几个物理常数的简单组合归并成一个新的常数,用来简化数学表达式。由于这个常数出现在对“精细结构”的描述中,因此被顺理成章地称为了精细结构常数。让很多物理学家着迷的所谓“魔数”,就这样诞生了。

从这个诞生过程来说,精细结构常数其实并不玄妙,因为它的初衷只是用来简化数学表达式,它的实质也不过是对几个其他常数——具体地说,是基本电荷、普朗克常数及光速——的归并。

但尽管只是对几个其他常数的归并,精细结构常数却有一个不同于那些其他常数的特点,那就是:它是一个纯粹的数字,一个跟物理单位的选择无关的数字——或者用物理学家的术语来说,是一个“无量纲”的常数。精细结构常数之所以有魅力,跟这个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这样的常数在性质上是跟π那样的数学常数差不多的。但跟数学常数能从数学上推导或理解不同,精细结构常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