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苏轼:在禹和渊明之间

苏轼是矛盾的。读他的策论,读他的亭台记,感觉到其间的张力。他的策论论人论事,是儒与纵横家的结合,是积极、用世的,而亭台记表达的人生态度,则多有道家逍遥的意味。他和乃弟都尚儒家的“浩然之气”,却又透着道家闲逸的性情。

苏轼追求内心的自由,同时感受到责任对自由的限制。他的自由依赖于环境,是有条件的,“有所待”的,而不能做到庄子“无待”的自由。

责任编辑:杨嘉敏

假如苏轼没做过徐州太守,换一个能吏,或者也会有熙宁十年秋的抗洪成功,但绝不会有《放鹤亭记》。

重读苏轼此文,又一次惊艳于它的文采,想到苏公在徐州的事迹。所以这次来徐州游,主要是追随苏公行踪,见苏公之所见,感苏公之所感。最先游览的就是云龙山、放鹤亭。

云龙山在徐州城南,呈环状,远看如云中长龙,忽隐忽现,起伏蜿蜒,所以叫云龙山。龙头在东北,其势较高,而于西南曳尾,山势逐渐隐退。《放鹤亭记》说,“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果然。那“西山之缺”,就是飞鹤从西面出山的地方。

云龙山环抱的,是云龙湖。苏公诗文,都没有云龙湖一说,但提到过“石沟”。石沟原在云龙山下,云龙湖是新中国建立后在石沟基础上扩建的人工湖,据说有两个杭州西湖大。我们来的时候湖面结了冰,山上积雪残留,举目西望,苍苍莽莽的一片,应该就是记中所说“秋冬雪月,千里一色”吧。

云龙湖夕照 (IC Photo/图)

放鹤亭是山人张天骥清晨放飞二鹤的地方,也是苏轼和他饮酒、大谈隐居之乐的场所。在“龙头”。说是亭,其实是一座庙宇样的平房,我们费了不少劲才找到。原来此“亭”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坐东朝西。匾额“放鹤亭”是苏轼的手迹,而楹联则采用苏公《留题石经院三首》之一的“窈窕山头井,潜通伏涧清。欲知深几许,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