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不娶女不嫁,两娃各姓一方

张欣婆婆在听说她父亲要以两头婚为小辈办婚礼、并让两个孩子随女方姓时,她迅速召集亲戚,召开了一场家族大会。

生完大娃后,周玥和母亲带着孩子去表弟家,两人当时就孩子该如何称呼周玥表弟产生了争执。母亲要求叫“叔叔”,周玥则认为应该叫“舅舅”。

“我父母对两个孩子都挺好的,但就是会经常提醒我:和谁姓今后就继承哪家的财产,警惕二孩长大后抢夺哥哥的财产。”

(本文首发于2021年01月0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何海宁

(梁淑怡/图)

没有彩礼、没有嫁妆,办婚礼时,司仪没有提及“男方迎娶、女方出嫁”之词,只是说一对新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祝贺百年好合。

如今,陕西女孩张欣还记得2017年婚礼时的场景。她也记得,在婚前,夫妻双方家庭还约定:生育两个孩子,其中第一个随男方姓,第二个随母亲姓。

她的丈夫是江西客家人。这一婚姻模式打破了两地原有的传统。为此,男方在婚前召开了一整天的家族大会。而在女方的父亲看来,这是对“女性在家庭的付出和价值的一种肯定”。

他们俩目前住在西安。在中西部,这种名为“两头婚”的婚姻模式仍很稀奇,但江浙沪农村及郊县地区则早已盛行。家住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的顾易峰就向南方周末表示,如今身边近九成的人都是如此,“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这已经是约定俗成”。

据武汉大学社会学专业副教授刘燕舞及其团队自2009年以来的考察,两头婚形式不仅在江浙沪,四川、湖南等地亦有分布。这一悄然流行的婚姻方式,已在改变中国传承千百年的社会关系。

男不言娶,女不叫嫁

苏州女孩周玥还记得2016年婚礼前的一个细节。公公婆婆送来两万元以表心意,但被她的父亲拒绝了。“因为两头婚是不收彩礼的,可能我父亲也是不想让我们欠着对方吧。”周玥告诉南方周末。

周玥和丈夫是同村人,两家距离很近。通过她的姑姑介绍认识后,相恋、结婚、生子。这个新家庭即是“两头婚”,在当地,两头婚又称为“并家”,男不言娶、女不叫嫁,意为两家并一家。

按照苏州两头婚传统,男女双方需要各自置办婚房,婚后不定期回两家轮住。两人结婚后,周玥与丈夫采取轮换的方式,这周两人住在她的娘家,下周便住在婆婆家。而生育孩子后,按照婚前的口头约定,大孩随她姓,二孩随父姓,两小孩把外公外婆都喊为爷爷奶奶,由双方祖辈共同抚养。

这是一个典型的两头婚家庭。而在南方周末的多方采访中,这一家双方的家庭背景亦带有普遍性。周玥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两人所在的苏州相城区,自1985年开始,大量房屋被拆迁,原址之上制造业及化工业工厂开始兴建。当地居民大多分到一笔拆迁补偿款以及一到两套安置房。周玥家拿到两套,而她丈夫家虽然没拆迁,但在城区早已购置了一套商品房。

这种传统在当地已经延续多年。不过,对于来自甘肃省天水市的李江军来说,最初他感到很新奇。

李江军与来自苏州的妻子在大学相识相爱,目前两人均在江苏省镇江市当老师。2006年,两人“并家”成婚。在婚前听说这种模式时,他从妻子的亲戚朋友处了解到,这在当地已经屡见不鲜。

在双方父母的沟通下,他们很快达成一致:婚后如果只生一个孩子,就跟妻子家的姓,如果两个孩子,就各姓一方。“尽管我所在地区传统观念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汪亚纯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0)


南周用户
回复

南周用户

2021-01-23

更隐晦的暗战

150****5187
回复

150****5187

2021-01-23

非常赞同,姓氏就是个传统和标记,何必如此心虚和忌惮。

18

2021-01-08

从父姓只是一种传统啊,跟平等无甚瓜葛。。在欧美日等国,女子结婚后从夫姓,孩子从父姓,也没什么人说三道四。钱没挣下两个到想着分财产,真是吃饱了撑的。

150****5187
回复

150****5187

2021-01-23

以一种看似平等的方式揭露了不平等的本质,暴露出对平等的极度心虚,衍生出更严重的混乱和矛盾。

小枪
回复

小枪

2021-01-10

没看出来是进步

825272178
回复

825272178

2021-01-10

男性哲学!

158****9860

2021-01-07

我不认为这是平等,也不认为这是先进,这纯粹是落后的幺蛾子变种

132****9081
回复

132****9081

2021-01-09

额,延续姓氏家族?好落后的思想!

唐良云
回复

唐良云

2021-01-08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孩子随父、随母姓无所谓。跟谁姓只不过是心理安慰而已!但从生殖学角度而言,孩子必须随父姓,因为孔夫子的子子孙孙身上都有一个相同的印记,那张是Y染色体。如果孩子随母姓,那么Y染色体就没有同一性,而是杂乱的!

天经地义
回复

天经地义

2021-01-08

社会发展倒退了?

158****9860
回复

158****9860

2021-01-08

那粒灰在当时是必须有的,只是落在谁身上吧了

广土一天

2021-01-08

先有计划生育那个时代的“一粒灰”才有了现在压在独生子女家庭所面临的“一座山。”

吸鱼
回复

吸鱼

2021-01-08

这倒没有,广西瑶族和壮族、云南白族这些地区也有,甚至占比更大。如果从历史考究,个人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在各地实施的差异化严格程度是个关键因素。那些上世纪实行“一孩半”政策的省份里,很多本就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实行以后独女户数量增加,肯定要想办法为家族传宗接代,于是招赘及两头婚就兴起了。而以上海为例的地区,80年代就开始实施“双独二孩”政策,两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谁都不乐意嫁娶,基于平等与互相尊重,自然也形成了这种模式。

信者得爱

2021-01-08

好像都是发达地区

东方
回复

东方

2021-01-08

我认为还是结婚后组成一个大家庭为好,如今都是独生子女,要么也才二胎,一家子才三到四五个人,并且还是老人多,凑合一起也热闹好互相照顾,再者以前兄弟姐妹多的一家10几个人都很正常,

18
回复

18

2021-01-08

从父姓只是一种传统啊,跟平等无甚瓜葛。。在欧美日等国,女子结婚后从夫姓,孩子从父姓,也没什么人说三道四。钱没挣下两个到想着分财产,真是吃饱了撑的。

彭奕茗
回复

彭奕茗

2021-01-08

纯粹扯淡

信者得爱
回复

信者得爱

2021-01-08

好像都是发达地区

梁之恒
回复

梁之恒

2021-01-08

盲目的追求“平等”这一概念,旧的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普适价值观念还未确立,各说各的“平等”

Henry(卞国策)
回复

Henry(卞国策)

2021-01-08

一个好好的家,因为姓氏,让兄弟成仇。

广土一天
回复

广土一天

2021-01-08

先有计划生育那个时代的“一粒灰”才有了现在压在独生子女家庭所面临的“一座山。”

158****9860

2021-01-07

现在这社会有家谱的应该是少数,再说哪有人真关心死后家谱的事,祭祀都是为了活人

130****9882
回复

130****9882

2021-01-08

一个种族的文化变乱,往往会延伸至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如果先抛开不同人群对于"礼崩乐坏"四字的不同看法,单看历史教训下的结果而论,往往跟随而至的都是巨大动荡。小家如此,大家亦然

糖蒜卤煮
回复

糖蒜卤煮

2021-01-07

长大了大概率上演家庭伦理剧

chenjianbing
回复

chenjianbing

2021-01-07

建议往中西部地区推广,如果能解决彩礼问题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