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淇淇,孤独地死去
与中国鲸类学家零距离相处了22年185天,世界惟一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自然辞世。
“我们虽然照顾了它22年,但它是那么的孤独”,“这种悲剧也是人类造成的。”
这个可爱的生灵被人伤害,又曾被人精心呵护。
捕获时,它只有两岁。由于年纪小、体质好,适应了周围环境。所以,它是惟一在人工环境存活下来的白鱀豚。人们叫它淇淇。
1980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接到电话,有渔民意外捕到两头白鱀豚。研究人员连夜驱车,赶到400公里外的城陵矶。次日早晨,等到水产收购站开门时,他们看到了一具白色的尸体,而另一头受重伤——头部有2个铁钩钩出的洞。
4个月里,科学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让体长1.43米的幸存者恢复了健康。
“开始,人们对白鱀豚吃什么都搞不清楚。曾把馒头、肉做成鱼的形状给淇淇吃。”
中国白鱀豚研究创始人陈佩薰回忆说。也正因为有了淇淇,中国在白鱀豚的行为学、血液学、生物声学、繁殖生物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大批成果。
白鱀豚害怕人类。初到为它而建的白鱀豚馆时,淇淇非常不安。研究人员给它带来了娱乐项目———淇淇最喜欢游泳圈和皮球,经常趴在救生圈上,或者钻过去,还用嘴巴将它们顶出水面。“它像一个贪玩的孩子,疯起来连饭都不吃。”淇淇的一位饲养员说。
科学家们的努力换来了动物与人类的感情。“我们一进馆里,它就会摇头摆尾地游近池壁,在你的脚下不动。我们回应它的方式是敲敲池壁,它会高兴地摇头摆尾起来……”一位研究者说。
“那远远超出了人和一般动物的关系。”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豚类保护专家张先锋博士说,“在水生所里,大家视之为亲人。它有一点儿不舒服,我们就会很紧张。”
4岁时,这只白鱀豚长成了“帅小伙子”。春秋两季,淇淇开始发情———局部皮肤充血变成桃红色,身体直力水中,一边激烈晃动脑袋,一边发出吱吱叫声。而它的生殖器伸出体外,贴着墙壁运动,样子非常兴奋。研究人员开始为它寻找伴侣。
3年后,科学家捕获了一头幼年白鱀豚,取名为珍珍。白鱀豚本是一种群居动物,但独自呆惯了的淇淇第一次见到同类,是害怕和逃避。
它们开始交往了,珍珍很勇敢,主动接近淇淇。1987年春,当发情期的淇淇表现激动时,珍珍迅速游到它的身边,用自己的身体与之摩擦,直到对方平静。可惜的是,珍珍4岁时因肺炎去世,死时未到性成熟年龄。
每天寻找珍珍成为淇淇的“工作”,它甚至绝食了。声学仪器探测到,淇淇经常发出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呼唤着伴侣归来。珍珍去世后,淇淇再没见过同类。
淇淇没有生育后代,是中国科学家最大的缺憾。虽然为它准备“婚娶”多次,可一次都未能“圆房”。造成这种遗憾的原因,是长江里的白鱀豚太少了。
科学家试图通过人工采精,保留淇淇的精子。开始训练时,淇淇已经很大了,这个训练3年都没有完成。1990年代以后,“淇淇”经常患病,训练不得不中断。“白鱀豚的人工饲养没有先例,所以把淇淇养活始终是第一位的。”科学家说。
2002年7月14日,世界惟一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自然辞世。它与中国鲸类学家零距离相处了22年185天。
“我们虽然照顾了它22年,但它是那么的孤独。”张先锋博士说,“这种悲剧也是人类造成的。”
美国动物保护专家亨利说:“我有幸成为看到淇淇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接起另一个世界,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