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妈妈“上岸”记:“顶尖再往顶尖去是很难的”
“妈妈焦虑的根源就是怕孩子不幸福。一旦没教育好,他的选择权利就会减少,就有阶层滑落的焦虑。我的学历挺好的、工作挺好的,如果孩子不如我,那他怎么会有幸福成功的人生?”
责任编辑:邢人俨
儿子读小学四年级那年,安柏为他办了生日会,孩子家长各一桌,妈妈们一坐下来就开始大聊小学升初中的准备事宜。在一席充满了专有名词的饭桌上,安柏发现自己就像个外星人。
家长们的“黑话”把成功录取重点学校称为“上岸”。在北京,公认的教育中心在海淀,而海淀区最好的六所公立学校——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学、十一学校和首师大附中,统称为“海淀六小强”,这六所中学承包了海淀九成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华北大录取名额。
家长中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以“六小强”为目标的妈妈,需要让孩子在10岁之前完成这些任务:1岁开始中英双语教学;3岁能看英文绘本、背100首古诗;4岁,学乐理、钢琴、画画;6岁上区里最好的小学;8岁看完《西游记》《论语》,绘画拿到全国奖;9岁钢琴过十级,运动拿到市级比赛名次;10岁奥数比赛一等奖,拿到PET(剑桥英语考试二级)证书。
安柏意识到自己严重低估了“上岸”的难度。儿子读的是区重点小学,奥数比赛拿过二等奖,后来她才知道这些作用不大,很多学校没有公开选拔,想录取只能通过提前招收的培训班。
这类公立学校自办或和社会培训机构合办的培训班叫“坑班”,从中选拔优秀的小学生,需要至少提前一年“入坑”。进入名校的路径是这样的:先考进培训机构推出的辅导班,辅导后50%的人能获得坑班考位,20%的人能考进坑班,坑班里20%的人考取牛校。安柏算了一笔,最终只有2%的孩子能考进牛校。
安柏的后知后觉导致儿子很晚都没有“上岸”,身边的同学朋友里只剩下他一个。她看见儿子在日记里写自己的沮丧和压力。“家长可以对孩子期望值调低,就是怕孩子自己不会那么‘佛系’,小孩好像天生都有挑战欲,其实挺爱互相比较的,这种东西我就没法控制的。”安柏说。
如果遇到孩子不愿上进,有些家长会主动“鸡娃”——通过给孩子打“鸡血”,把学习任务满满当当安排好,敦促孩子努力。安柏观察,“现在‘鸡娃’的风气越来越重了,顺其自然的结果很不可控,但是‘鸡娃’成功的几率会大一些”。
安柏把这段经历写成《上岸》一书,记录了一位海淀妈妈带领儿子闯关重点学校的紧张过程。就像描写纽约上东区母亲的书籍《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里写到:“全世界妈妈的焦虑都是一样的,从曼哈顿到迈阿密到马里,妈妈们都在被同样的恐惧、不安和欲望牢牢控制。”
北大附中的老师唐倩茹接触过很多海淀妈妈,有些家长从孩子小学时就开始焦虑,比如孩子幼儿园没有学英语,到小学发现其他孩子早已提前学完,追悔莫及。唐倩茹有两个孩子,成为母亲前都以为自己可以风轻云淡,“很打脸知道吗?”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你活到一定程度肯定就受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