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历史扑面而来,现实的戏剧性令任何大片都显得苍白。你我不再是置身事外的观众,而是被推入其中的主角。在新一年开启之际,南方周末以“我在”为题,讲述历史洪流下的人物故事,也记录他们的担当与希望。
特别采访
开年十大猜
-
开年十大猜⑩ | 中东火药桶会熄灭吗?
阿以关系迅速缓和,伊朗核计划推进受阻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开年十大猜⑨ | 人脸识别滥用有望遏制吗?
“便捷”需求让位于“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法》即将出鞘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开年十大猜⑧ | 实体店还有机会吗?
以人为本,线下体验成为线上服务的补充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开年十大猜⑦ | 生育会完全放开吗?
“中国人能生”已是老黄历,七普数据或有惊喜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开年十大猜⑥ | 一线城市会率先开征房地产税吗?
开征难,也打压不了一线城市的房价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开年十大猜⑤ |课外培训还会继续火爆吗?
巨头吃饱、线上火爆,“副科”也疯狂只因进中考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开年十大猜④ | 延迟退休政策会落地吗?
女性退休年龄向男性看齐,实施时会照顾特殊群体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开年十大猜③ | 人民币会继续升值破六吗?
已及时释放升值压力,与美元指数负相关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开年十大猜② | 疫苗会终结新冠大流行吗?
少数国家率先实现群免,世界局部恢复正常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开年十大猜① | 股市会重上4000点吗?
存量经济时代,好公司才会大涨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中国脱贫攻坚影像志
-
中国脱贫攻坚影像志·故事 | 飞索“后传”
这是南方周末记者跟踪拍摄了十余年的三个深度贫困村,三组对比照片是三个蕴藏着巨变的感人故事——被改变的,不只是衣食住行,还有向往幸福的人生。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中国脱贫攻坚影像志·故事 | 独龙“传奇”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中国脱贫攻坚影像志·故事 | 古路村的“路”
路通了,美好的生活就会接踵而至。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中国脱贫攻坚影像志·曾经的贫困
曾经的贫困触目惊心。如果将我们所处的社会视为一个完整的躯体,那么,无论它穿上多少层华丽外衣,只要贫困仍然还是这个躯体上枯瘦的肋骨,社会之躯就永远不可能是强壮和健康的。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中国脱贫攻坚影像志·答卷
编者按 2020年12月21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发布“汉语盘点2020”年度字词。“民”,当选年度“国内字”;“脱贫攻坚”,当选年度“国内词”。一字一词,定格了中国2020年度记忆。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正是怀着这样的心志,百折不回,众志成城;天道酬勤,力耕不欺。2020年,中国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千年夙愿,一朝梦圆! 民之大国,人民至上。以民为先,方为大国。 我们特别选择了这些饱含着痛楚与欣喜、浸透着汗水与热泪、充满着拼博与奋斗的影像,以长久的关注,深情的关切,为这一段伟大的历史留下生动而真实的证明。 它们只是万千影像中的一小部分,愿它们成为一条通向未来的线索: 吾国吾民,我们是永远无法分离的骨肉同胞;吾土吾乡,我们是永远彼此守望的亲密家人。民富国强,国泰民安,是我们共同的期许,共同的心愿。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世相百态
-
影院经理:我在停摆与复工之间,重新审视电影
-
P2P客户经理:我在公司“废墟”上,打无望的官司
“我们这些被P2P伤害了的人,看上去跟正常人一样,其实都已经千疮百孔。” -
“外送盟主”熊焰:我在网络为骑手兄弟发声
“骑士联盟”的意义就是骑手们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子,遇到事情,家人、朋友管不上,但在群里说起送外卖的遭遇,就有很多人安慰,也有很多人理解。 -
留学生柯怡安: 我在纽约, 看到疫情下的撕裂与人心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总是很奇妙,有时竟能跨越语言、种族和国界。哪怕国家之间存在着各种地缘政治上的对立和博弈。而回顾当下,自己和身边的人依然能够平安健康地生活着,这就是最大的幸运也是最值得感恩的事了。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刑法教授罗翔:我在朴素的正义与偏狭的情绪中,寻找一种分寸
“人类所有的勇气,都不应是一种道德优越感——因为你勇敢,所以你瞧不起懦弱的人;因为你勇敢,所以你随意论断懦弱的人,那其实会导致虚荣。在我看来,勇气既属于你,又不属于你。”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爆破工诗人陈年喜: 我在矿山,写下诗篇
“我到过数不清的荒川与边野,无数汗水洒在隆隆炮声中,目光与心事却落在了人群与无边风尘里。”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外卖女孩”蔡丽欣: 我在享受骑车的快感
有粉丝在她直播时夸她好看,说要介绍高富帅养她,以后就不用再辛苦了。蔡丽欣直愣愣地回答:“为什么要别人养?我打工养得起我自己。”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社会哨声
-
“庇护者”褚俊秀:我在反家暴妇女庇护所,我见过1196名受害者
12年间,褚俊秀见过很多被家庭暴力伤害的妇女:有人衣着光鲜、身份体面,但被衣物遮蔽的皮肤却青紫一片;有人被丈夫打成骨折,却担忧影响孩子的前途不敢报警;还有人在被丈夫打出家门后无处可去,带着孩子三番五次来找她…… -
“人脸识别第一案”郭兵:我没有“胜诉”,我还在维权
因为“人脸识别第一案”,主诉人郭兵开始成为公共人物。他的野心很大,不仅要让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更改“刷脸”格式条款,而且他更希望在立法上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门槛。 郭兵再次上诉,希望二审法院支持全部的诉讼请求。他最看重的就是人脸识别格式条款内容无效,“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做出真正的改变”。 -
刑辩律师朱明勇: 我要么在开庭, 要么在去开庭的路上
请他辩护的人越来越多,朱明勇提高了接案标准。“我不想接这么多,想要停下来,但停不下来。”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打假者王海: 我在跟带货主播“正面刚”
打假的第一步是常识判断,判断是假的,再去验证它。调查之后,我们先去有关部门举报,有奖金。接着就代理消费者索赔。现在我们一年打假获赔大概有一千多万。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蒙冤者张玉环: 我在家中, 我已无罪
2020年12月7日,张玉环与宋小女补办了离婚手续。他并不愿意,但还是尊重前妻的选择,“已经过去了,我想过平静一点的生活。”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大国观察
-
维和军人姜青阳、刘海龙、王亮、杜川:我在马里维和,“炮弹就在眼前爆炸”
“我们分遣队大部分人员都来自‘雷锋部队’,有的战士就来自雷锋生前所在的汽车连。在国内我们是发扬雷锋精神的排头兵,在国外维和也不能落后。” -
护航军人王明勇、纪乐江、石磊、江山: 我们在海上护航, 今年170天没有靠港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海南经发局局长韩圣健:我在海南,是面向全球企业的“前台”
经发局的前台很简单,一整面白墙,挂着海南经发局的名字、Logo和一句口号——“We run for your business”(我们为企业跑)。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渔政执法者段峰: 我在长江打击非法捕捞
2020年,长江全流域禁渔十年,监利将暂时告别延续千年的捕鱼传统。在监利,打开电视,画面下方就会飘出来禁捕标语;走进农村,“村村通”广播大喇叭循环播放禁捕政策。捕鱼行为或可令行禁止,但观念上的惯性仍需要缓冲时间。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当代民法史的“活化石”金平:我在生日前一天,看到民法典通过
一个书柜保存了许多他当年去北京起草民法典前准备的资料。以前如果有人拜访时有所求,他总是不吝赠予,等资料所剩无几,他开始后悔,专门放在一个柜子里精心保管。 “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女大学生村官杨宁: 我在苗寨十年, 见过贫困的千姿百态
它是匮乏的资源,是空荡荡的钱包,是孕育智识的土壤极度贫瘠,也是女性在家不敢大声说话。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疫中武汉
-
“宝妈”工厂老板向京艳:我在疫后武汉,做JK制服绝处逢生
惊心动魄的2020年,一线城市潮流圈的一个意外,就这么拯救了武汉郊区一百多个母亲的生计。 -
水务环保人彭冠平:我在火神山处理新冠医疗废水
他是火神山医院污水处理厂设计者之一、中建三局水务环保事业部(华中)副总经理。他与设计团队及中建三局同事,用极短时间设计建设了火神山污水处理厂,他说“这是这辈子第一次遇到这么急的工程,也希望是最后一次”。 -
新冠患者贾娜: 我在病愈后更懂病人
乐观、耐心、温柔。这是贾娜生病时希望从医护那里得到的东西,她决心将其给予自己照料的病人。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写作者刘醒龙:我在武汉,和它有了生死之交
我熟悉的一位护士长,五十五天没有与幼小的孩子见上一面,每天在电话里互诉相思。好不容易从隔离病区出来,走到家门口,孩子却躲在门后,用发自内心的声音,奶声奶气地不要妈妈进屋,说妈妈身上有病毒。母亲也不让她进家门,隔着老远递上几样她最爱的美食,就在门外的楼梯间里蹲着吃完后,转身重回医院。这样的人性该怎么审美?这样的亲情该如何抒发?不要说一部《鼠疫》,就是再用十部《鼠疫》也说不透武汉封城的平常与特殊。 -
援鄂医疗队队长李太生: 我在武汉做临床医生
在武汉的那段时间,李太生几乎没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体重也从最初的120斤掉到了104斤。四本厚厚的笔记,每一位病人的年龄、病情和临床表现,都被逐条详细记录,重点内容再用红色记号笔圈画。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疾控专家曾光: 我在疫情“风暴中心”
“2003年我就说过,SARS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公共卫生课,但一堂课毕不了业,新冠病毒又上了第二节课,上两节课就能毕业了吗?”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探索者”许知远: 我在疫情中发现了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最开始隔离的时候,每个人都困在自己家中,内心必须要充盈起来,才能应对受困感。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
“我在武汉这一年,我还好”:疫情周年观察
肉眼可见的迹象是车道拥堵了,这提示着武汉日常的回归。6月,武汉地区的平安车险理赔员每天要处理540笔报案,与2019年同期持平,这成为恢复得最早的城市指标。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网络编辑|汪亚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