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城公共空间体验榜:杭州、成都逆袭一线 佛山、泉州掉队

“网红城市”反超经济强市,为什么?

责任编辑:戴春晨

站在人口流动的角度看,过去三四十年,中国城镇化进程至少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向:

改革开放早期,沿海地区工业化狂飙突进,从洗脚上田的农民到“辞职下海”的体制内知识分子,离开固守的土地和岗位,进入深圳、上海浦东等地,形成“人随产业走”的历史洪流,这一时期可称为“就业价值导向”;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五年,移动互联网浪潮迭起,劳动力主体发生代际转移,80 后、90 后“打工人”并不满意于单向度的“挣钱机会”,更加关注城市生活中获得的体验。

这一群体性诉求在地方政府频出人才政策后,于四五年前形成落户就业的迁徙潮流,一些地方出现“产业随人走”的现象,这一时期可称为“就业价值”与“体验价值”双重导向。

与上世纪的“打工人”不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人们,更加期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足。

如何提升城市的公共空间体验,从而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是转型中国重要的“城市之问”。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尝试通过量化评估模型,呈现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值”,呈现理想之城的重要侧面。

我们综合人口规模、城市能级和经济体量等因素,从全国300多座地级以上城市中选取34座城市(涵盖超大城市、特大城市、I型城市、以及万亿和准万亿城市),作为观测对象。

我们认为,公共空间是人们认知城市、构建城市身份认同的核心元素,构成城市“体验价值”的基础。

消费空间、文化空间、绿色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接触的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交通出行则提供家庭与公共空间、连接不同公共空间的连接渠道。观察这四大维度,足以呈现人们对城市生活的体验感。

因而,评估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官方统计、公开爬取等获得数据,从消费空间、文化空间、绿色空间和交通出行四大维度衡量上述 34 座重点城市的公共空间体验价值,推出《中国34城公共空间体验榜》。

评估结果显示,公众印象中的“一线城市”出现略微变化。站在公共空间体验视角,一线城市已难言“稳坐”前列,杭州、成都等新晋“网红城市”正在发起凶猛的挑战。

榜单显示,北京和上海评估分值远超广州和深圳,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依然拥有各类公共空间资源优势;

杭州与成都两座“网红城市”凭借在购物消费领域的超强表现,成功冲进“一线城市”行列,其中杭州以极其微弱的优势反超深圳,而成都则以较小差距,紧随两座城市之后;

另外两座“网红城市”厦门、西安以不太大的差距紧随其后,呈现出“准一线”潜力。

区域分化:东强中弱 西部崛起

从评估结果上来看,34城的公共空间“体验值”呈现出东部、西部较高,中部相对低的分化。这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梯级分布格局大相径庭。

榜单显示,在公共空间体验比较中,我国34个主要城市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

东部城市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成都、重庆、西安呈现崛起态势,其排名已经超越中部的“头部”城市。

东部地区以上海、杭州、厦门、南京4城入席十强名单强势领先;

西部凭借西安、成都、重庆三强紧随其后;

中部城市整体排名靠后,仅有武汉进入前20名。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认为,公共空间体验区域分化的背后,其实是购物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等“体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东部城市经济发达,政府财力雄厚,在进行城市更新、增强体验值上具有天然优势;

成都、西安和重庆等西部城市尽管常住人口规模庞大,但土地空间较为广阔,能够供给更多“空间”;

夹杂东部和西部之间的中部城市,由于产业和城市空间已达一定程度,加之人口快速涌入,公共空间资源遭遇“稀释”后呈现出尴尬的稀缺。

城市群公共空间“体验战”

从城市群的视角看,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城市群均呈现出独特的个性。

京津冀地区北京“一枝独秀”。北京凭借文化场馆丰富度、星级酒店数量两项指标分值排行第一,累计七项指标分值进入前五的5A成绩,夺得公共空间体验榜的第一名。

可惜京津翼地区只有月亮,未见星星。天津与石家庄多项指标处于中下排名,分别位居第20、第30名。

长三角城市群均衡优化。长三角的均衡性不仅表现在多城市入围十强,而且在多个指标中均表现良好。

例如,文化空间体验六强中,长三角独占半壁江山,沪杭苏以第二、五、六的优异成绩傲视群雄;

消费空间体验上,三城再次携手入围十强;

在交通出行上,虽然排名不甚理想,但作为国内首个实现地铁互联互通的城市群,长三角智慧交通一体化始终走在前列,未来可期。

成渝消费空间体验领先。成渝双城经济圈在消费空间中表现优异,成都更是在在购物空间丰富度上摘得桂冠。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公开爬取的数据显示,成都拥有购物中心共计195处,名列第一,这意味着,在吃喝玩乐这些事情上,成都人比一线城市的人们还要幸福。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体验整体靠前。榜单显示,广州、东莞、深圳在绿色空间体验上夺得三强,佛山同样表现喜人。湾区城市一路飘“绿”,长势喜人。

指标分析

消费空间:成都丰富度超一线

消费空间体验包括购物丰富度和消费者满意度两项指标。

消费空间体验包括购物丰富度和消费者满意度两项指标。

从购物丰富度指标上看,成都超过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位列第一,杭州、重庆、西安等“网红城市”位居前十。成都消费空间实现单点突破,超越一线城市。

消费者满意度数据来源于消费者协会,主要从消费维权、消费环境和消费供给三个方面进行衡量,长三角地区凭借消费便利性以及较好的消费环境整体靠前。

文化空间:京沪遥遥领先 一线城市精神可栖

文化空间体验衡量城市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追求的满足程度,包含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文化艺术空间丰富度和星级酒店数量三个指标。

北京、上海在文化空间体验得分中,凭借文化艺术空间丰富度大比分拉开与第三名深圳的差距,遥遥领先。抗住人口规模扩大、城市空间紧缺的压力,实现公共空间供需相对均衡。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获取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全市目前拥有各类大型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共计199座,上海156 座。

在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这条赛道上,大连和深圳异军突起,以人均藏书量3.6册、3.3册的成绩分别一二名,远超过国际图联人均2册的标准。

深圳更是凭借政府雄厚财力打造“图书馆之城”,2019年全市公共图书馆年度经费总投入8.20亿元,同比增长19.92%;全年进馆读者3535.51万人次,人均进馆2.65次。这座年轻的城市正用阅读摘掉“没文化”的帽子。

绿色空间:广州立体绿化突破

绿色空间体验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主要指标,衡量城市公园绿地发展情况。

榜单显示,广莞深三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位列前三,广州以人均20.26平方米的公园绿地拔得头筹。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日益紧缺,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扩大绿化面积,平衡经济效益与绿色生态需求是城市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对于这一问题,绿色状元广州给出答案:建立立体绿化,构建第五空间。2016至2019年底广州市立体绿化累计建成53万平方米,城市群第五空间突破进行时。

交通出行:广州多形式交通均衡领先

交通出行体验衡量人出行的舒适、便捷程度,主要包括万人公共汽车保有量、千人地铁长度、机场吸引力三项指标。

交通出行体验大致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榜单显示,广州、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前五。

广州在千人地铁长度指标一骑绝尘,万人公交车保有量与机场吸引力同样不容小觑,获得交通出行总榜第一。据了解,广州现已建成开通14条、515公里的地铁线路,通车里程世界前五。北京在三个二级指标同样表现相对均衡,交通总成绩第二;

厦门挤进交通出行体验值一线行列,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得益于其在万人公交车保有量与机场吸引力上两个指标。从民航旅客年吞吐量数据来看,厦门以2741万人次位于第13位,机场客运承载能力远大于其常住人口数量,也证明厦门作为旅游城市的吸引力。

工业强市不如“网红城市”

榜单显示,总榜十强除去四座一线城市外,其余六座均为近几年在社交平台爆火的“网红城市”,杭州更是以微弱优势超过深圳,成功抢夺“第四名”宝座;成都则以较小差距排名第六;厦门、西安、南京、重庆等四座城市分别位居第七到十名。

凭借在购物丰富度、消费者满意度、文化场馆规模等指标的优秀表现,“网红城市”成功“挤掉”诸多经济强市,拿到前十名的“宝座”。

与“网红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牌工业城市在公共空间体验上则处境尴尬。天津、宁波、佛山等工业经济城市,掉出第15名甚至第30名开外,呈现出“逆 GDP排位而行”的态势。

在34座城市的排名竞赛中,厦门的公共空间体验榜排名第7位,比GDP排名高出20位;西安则高出GDP排名15位;与之形成反差的,泉州的公共空间体验榜排名比GDP排名低16位,佛山的公共体验榜排名比经济排名低14位。

从具体“得分”情况,“网红城市”的各项指标均领先大部分工业经济强市。工业经济强市可谓是“全线失守”。

泉州公共空间体验排名排名最末,在“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万人公共汽(电)车保有量”、“千人地铁长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个指标上均位于三十名及之后,但其在2019年34城GDP中排在第18位。

佛山表现同样不如人意,GDP与公共空间体验34城排名位差14,刚刚加入GDP万亿俱乐部的新锐成员,在公共空间体验上却没有赶上新晋的“网红城市”,尤其在消费空间体验值的比拼中处于劣势,购物丰富度与满意度两项指标均较为落后;文化空间体验值同样位处中下水平,文化艺术空间丰富度仅为东莞的一半,有较大进步空间。

同样位差明显的还有宁波、天津、无锡等老牌工业制造业强市。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网红城市”对工业经济强市的反超?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比对发现,公共空间体验差距背后,是城市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差异。

泉州、佛山等城市制造业、县域经济发达,制造业从业者群体比重最大。该群体对购物消费体验不够敏感,消费频次和“投入”力度不及杭州、成都等城市,以致无法带动市场主体壮大商圈规模;与此同时,制造业从业者相对高学历人群而言,对博物馆、艺术馆的需求城市更低,故而无法推动城市对文化空间设施的进一步建设。

杭州、成都等“网红城市”,不仅需要满足本市人口吃喝玩乐和精神追求,同时需要将公共空间的体验作为吸引外地游客的重要卖点,故而投入资源更多。因此,两种类型的城市呈现较大的差别。

公共空间体验榜呈现的城市座次,呈现出中国城镇化“体验价值转向”的演进状态。

天津、宁波、佛山等东部城市发展进程中,以“人随产业走”为标志的“就业价值转向”功不可灭,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驱动下的市场经济萌动。部城市之所以领先中西部城市,其重要原因是独特的“人随产业走”红利。

如今,在“打工人”越来越重视美好体验的趋势下,西部城市以及第二梯队的东部城市,正在努力提升城市的“体验值”,试图达成“产业随人走”的效果。

近年来人口流动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优化城市公共空间体验的成效。

近五年新增人口流入榜单上,杭州、成都、西安等城市均排名前列。这有市场因素和人才政策鼓励的作用,也离不开关注公共空间体验的人们对具体城市的感知。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认为,中国城镇化正进入“就业价值”与“体验价值”双重导向的新阶段。

在大中城市纷纷拥抱新经济业态的浪潮中,城市能否构建公共空间体验的“唯一性”,将是干预人才选择城市的重要“变量”。

杭州、成都、厦门、西安等城市优化公共空间体验的优势,将构成极大的人才吸引力,其未来相较于传统的工业强市有更强的可塑性。

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依托工业化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居民获得财富收入,值得肯定。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制造业从业者需要升级、高端人才需要引入,需要加大公共空间资源的投入,以满足城市转型的需求。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继续加强和重视人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实现“长续发展”和“长效治理”的有机衔接和良性循环。

网络编辑:危昱萍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