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研究生支教团故事:跨进这座山
“小镇做题家觉得可以靠做题改变命运,因为我们成功靠考试、做题改变了一次命运,我们以为循着这样的路径可以一直下去,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有些人因为不擅长做题,所以更早明白了这些道理。”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邢人俨
2018年7月,李鸣宇成为某985名校“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到贵州省某乡镇中学支教一年。
李鸣宇支教的中学在乌江边上,是他所在大学定点援建的中学,十五年来,每年都会有一批该校研究生像西迁的候鸟,到那里的三尺讲台执掌教鞭,开展为期至少一年的支教。
李鸣宇本科学新闻,在支教的中学担任八年级6班的副班主任。那是全校老师公认的“差班”。刚接手时的一天,李鸣宇问教导主任,这个班数学平均分多少,教导主任语焉不详。他追问,“三四十分有吗?”教导主任说:差不多。
当天晚上,李鸣宇怀着一腔热血,发了条朋友圈——立志要在自己手下,把八6班的数学平均分提升到60。上一任支教的学长留言:“他们的平均分最多15分。”李鸣宇调阅了八6班之前一年的期末成绩,发现果真如此。
李鸣宇教数学,班上学生大多来自附近乡镇。至少有一半的初二学生“加减法还行,二位数的乘除法完全不会”。刚开始,李鸣宇要求他们作业一定要写完,不能抄作业。后来他发现,这两者不能同时成立——他们连乘除法都不会,更别说做完初中的不等式方程。有一次,他在课上要求学生,如果实在不会,就在那道题上写一个“我不会”。作业交上来后,他发现满纸都是“我不会”。
支教前半年,李鸣宇都在跟八6班的数学平均分较劲。他从小学三四年级的数学开始讲起——体育课老师有事请假了,就赶去教室,抢来上数学课。晚自习,也会到教室里晃悠。
到了学期末,除了两位女生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大部分人都是老样子。他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平均分)从最初七年级期末的18分,到第一次月考22分,期中考试跌回19分,到最后期末27分。”
更令他意外的是,教学楼里挂着支教队员的照片,他的那张被人划满了刻痕。
2019年春节后,新学期开始,李鸣宇回到贵州。他决定以另一种方式和学生相处,“破局”的方式之一,是请他们吃小火锅。中学门口,有贵州当地的特色小火锅店,人均15元,可以吃到美味的酸汤锅。
“酸汤锅社交”中,李鸣宇了解到,当地离婚率高居不下,李鸣宇教的班至少一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