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爱国
龙应台的那句“中国文化是我的祖国”,在西方已经因为讲的人太多而听着有点俗了;对国内某些学者,却仍然是这辈子从未听说过的奇谈怪论,一惊一乍急着批判。
责任编辑:刘小磊
■书人茶话
10月16日的《南方周末》上登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莱齐奥一句有趣的话。获奖之前,他在接受《今日法国》(Label France)杂志的访谈时说:“另一面是我热爱法语,法语可能是我惟一真正的国度。”这让笔者想起两年前一段公案。
前年12月,龙应台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讲演后回答问题,有中国留学生问她是否视中国为其 “祖国”,龙应台用英语答以“中国文化是我的祖国(motherland)”。这话激起青岛社会科学院杨曾宪先生的严厉反驳:龙应台 “没权力把中国与中国文化割裂开来”。杨先生写了篇文章,《龙应台,“中国文化”怎能是您的“祖国”?》,一时在网上流传甚广。
如今克莱齐奥讲了类似的话,不管你是否同意龙应台的说法,有一点是明显的:这种认语言或文化为“祖国”的态度,肯定不是龙应台发明的。
如果追根溯源,让这一态度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开始流行的,当是一位德国人——20世纪有数几位最伟大作家之一、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龙应台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干杯吧,托马斯·曼!》。内中说:“托马斯·曼最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