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互联网公募平台遴选引关注

民政部门指定这些平台,是希望帮公益组织破圈,找到更多潜在的捐赠人。“通过大家高频使用的软件,更容易让公益活动和大众建立连接。”

对于小型的公益机构而言,首次触网,有了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机会,五年来,互联网筹款成为他们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年的99公益日、95公益周,都是大大小小公益组织惦记的事情。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张玥晗

2018年,民政部依据慈善法指定的20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共为全国1400余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2.3万条。 (ICphoto/图)

梁海光最近在琢磨一件事,作为一家公益机构负责人,他如何向楼下便利店、餐馆、商场推广一个互联网公益项目。简单来说,就是在合作的店里放上一张海报,“每笔成交都会捐赠1元给XX项目”,消费者自主决定选择哪个支付工具,如选了“消费捐”,每笔消费便能捐1元支持公益。

捐款额最低为1分钱,可以和店家商量。梁海光的小算盘是“只要一天捐十几笔1元就好。”这种捐款是一种新的互联网募捐玩法,由一家互联网企业推出,在线下为公益项目筹款。

细心观察,近年来,大众身边有不少此类“互联网+公益”项目,在日常生活,鼓励公众进行小额捐赠。

最近几年,梁海光所在的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满天星”)不断尝试互联网+公益的新“玩法”,从大型的腾讯“99公益日”,到淘宝公益覆盖上万商家的“公益宝贝”计划,这些“玩法”有效地支持了满天星的公益项目执行。

而这些“玩法”,发源于民政部于2016年、2018年分两批指定的20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互联网公募平台”)。从腾讯到淘宝,20家互联网公募平台做了不同的技术尝试,让公益与大众产生密切联系。这种联系难以估量,据民政部数据,2019年,20家互联网公募平台全年为全国公募慈善组织发布互联网募捐信息2.3万条,获得超过百亿人次的关注和参与,网络募捐总额超过54亿元,同比2018年增长70.4%。

为此,2020年11月3日,民政部办公厅发布遴选第三批互联网公募平台的通知,将稳步放宽互联网公募信息平台的指定范围,原来20家指定的互联网公募平台将增加新成员。

但同时,面对到处出现的公益劝募,也有人提出疑问,这样的互联网公募平台究竟怎么遴选?过去五年,互联网公募平台又如何改变公益慈善捐赠模式,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慈善法的产物

在2016年慈善法公布前,“互联网+”概念已是很红火的概念。

联劝网创始人王志云记得,那时大大小小的公益筹款平台特别多,“有商业公司试水的,也有小部分慈善组织发起的”。

联劝网由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联劝”)发起,该基金会2009年成立,2014年正式更名为联劝,定位是“面向公众筹款”。

据王志云介绍,早在2011年,联劝前身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已与商业公司发起的公益基金会合作,试水互联网筹款。但那时,他们发现,商业公司对平台核心数据很敏感,不愿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