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玩杀马特的人都有一点伤感”

一位杀马特曾对李一凡说,如果你不留头发,那么你是一个没有历史的人。李一凡感到震惊,全然没有想到如此哲学的一句话会出自一位普通打工者之口。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邢人俨

流行于2008年-2013年的“杀马特”(smart音译)群体,一度被视为社会“异端”:一些来自乡村、城镇的低学历青年,穿着便宜的地摊货,模仿日韩明星、动漫角色、游戏人物等夸张怪异、五颜六色的发型。他们曾高调地出现在媒体、网络、公共场所中,而后迅速消失不见。

2013年12月,美国时事刊物《外交政策》关注到这一群体:“杀马特夸张的时尚选择折射了更为深层的问题:集体性的疏离,这是中国大规模的民工潮和不断扩大的阶层差异所引起的副产品。”

艺术家李一凡在2012年便注意到了杀马特这一群体。他执教的四川美术学院黄角坪,举办过一个“外省青年”的艺术活动,经常讨论到一个问题:审美是如何被建构的?

人称“杀马特教主”的罗福兴是杀马特家族中的知名人士。在他的帮助下,2017年开始,通过QQ群、快手等平台,李一凡得以接触到大量的杀马特,而后又在深圳、东莞、贵阳、昆明等地实地访谈了67名杀马特,网络上采访了11个。最终,这些杀马特的故事构成了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

访谈的人数远不止于此。杀马特遭遇社会舆论的负面评价后,对主流群体一直缺少信任。这让在深圳长大的90后纪录片助理乌鸦颇感苦恼,“我觉得我们挺真诚的,为什么他们不相信我们”?乌鸦花了很长时间解释自己要做什么。一开始说是拍纪录片,他们听不懂,改为电影后仍然听不懂,最后发现只能说拍长视频,他们才听懂。

“李一凡他们不懂得语言降级,有时候说的话我都能被绕一下,那怎么聊?比如采访这件事,我会掩饰一下,说想做一个青春回忆录的片子,这就在他们的理解范围内。你用精英的方式跟人家说话,人家就会怀疑嘛。”罗福兴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与杀马特们聊天时,李一凡慢慢觉得,杀马特更像是同阶层之间的一种自保文化。李一凡归纳出杀马特之所以成为杀马特的原因:保护自己、寂寞、找女朋友、模仿同伴……这些诉求几乎源自相似的身份:出身乡村、到城市打工的边缘者——李一凡在各种各样弥漫机油味的工业区、工业镇遇见过他们。

“他们好多人连保护自己都还没学会,这其实是一帮最可怜的人,他们只是打开了一个保护自己的装置而已。”李一凡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杀马特大多为90后农民工、农民工二代,有留守儿童的经历,中小学辍学后,第一次进厂打工的平均年龄只有14岁。纪录片在广东时代美术馆放映的时候,一位曾出镜过的杀马特看了四十几分钟便跑出来。李一凡问他为什么不接着看了?他回答,太心酸了,那些人的经历和自己一模一样,实在看不下去了。

“我们总是把杀马特当成城市丢下来的一个碎片。实际上,你完全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做,这种夸张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李一凡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免费开放且人群聚集的公园是杀马特聚集地之一。每到节假日,杀马特们会花费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做一个高高竖立的头型,来到公园“炸街”,享受引人注目的快乐。男性杀马特标新立异的头发有助于吸引女性杀马特的注意。 (受访者供图/图)

“头发立起来了,感觉人生不一样了”

在杀马特的世界里,人们以竖立、高高扬起的发型作为通行证。李一凡第一次在现实中看到杀马特,当场受到冲击——他们顶着鲜艳的头发,骄傲地在溜冰场溜冰,热爱并自豪于自己的头发。

这些发型大多来自模仿和想象。1993年出生的发型师李雪松15岁去昆明的理发店工作,据他回忆,2010年下半年开始,比较夸张的杀马特发型开始流行起来,很多人来到理发店,劈头一句“越非主流越好”。刚开始,80%的杀马特是男生,后来逐渐有女生加入。

杀马特对发型特别讲究,在乎发根、发中、发尾的角度有“多飘,多高,多偏”。罗福兴说,杀马特发型追求头发的高度,10厘米的头发就要吹到10厘米高,20厘米的头发就要吹到20厘米高。

杀马特中几个经典的头型:如果想要做个爱心造型,顶上的头发需要用夹板齐齐地往下拉,前面的刘海则往下压;如果想做一个扫帚头,需要把头发一根一根地用发胶固定;如果想做一个刺猬头,有时候还需要往头发里面放铁丝和筷子。

李雪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杀马特发型并没有固定标准,全凭理发师的自主发挥,有时候需要两个人,一个人负责喷发胶打头发,一个人负责吹发型,花费的时间在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不等,价格在三四十块左右,“洗头可以用最便宜的洗发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23)


老子最美
回复

老子最美

2020-12-23

抱抱你

尽量笑脸相迎

2020-12-06

本人就在工厂打工、很累的、那种疲惫啊……也想:眼界宽,提高审美,做一个层次高的人。但是没钱啊生活太苦拿什么提高自己。人家是生活、我们是活着!

忠实读者
回复

忠实读者

2020-12-10

视频看的我想哭

fangqian7788
回复

fangqian7788

2020-12-09

也很欣赏他们的勇气,可以不顾别人异样的眼光,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活着并不只是吃口饭,还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尊严。第一次了解杀马特及其背后的阶层文化,有点心酸和无奈。

小哥
回复

小哥

2020-12-07

一群渴望得到大家关注的青年,不像富二代玩网红玩豪车,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得到关注,但是大家却把他们当成另类。

你不会看这行字的
回复

你不会看这行字的

2020-12-07

能在这里看到你说明你已经迈出了学习的第一步了

尽量笑脸相迎

2020-12-06

本人就在工厂打工、很累的、那种疲惫啊……也想:眼界宽,提高审美,做一个层次高的人。但是没钱啊生活太苦拿什么提高自己。人家是生活、我们是活着!

小石头
回复

小石头

2020-12-07

说好的包容呢

鲤朵L茗
回复

鲤朵L茗

2020-12-07

社会倾向于抹平差异

信者得爱
回复

信者得爱

2020-12-07

应该让有书读的初中生看看这个纪录片

东方
回复

东方

2020-12-07

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一小部分人的群居生活,象纹身吴甲一样流行,但也遭到部队,工厂的拒收,也受到社会的反感,这也是需要勇气的。

离岸
回复

离岸

2020-12-07

初看觉得好笑,看着看着就想哭,太不容易了,社会结构性不公落在他们头上,冰冷的工厂无法逾越的城乡鸿沟,只能采取这样一种渺小的挣扎去弥补,都是寂寞又勇敢的灵魂!

189****6801
回复

189****6801

2020-12-06

多读些书就不会有杀马特了,更不会有为他们写书的人了。

尽量笑脸相迎
回复

尽量笑脸相迎

2020-12-06

本人就在工厂打工、很累的、那种疲惫啊……也想:眼界宽,提高审美,做一个层次高的人。但是没钱啊生活太苦拿什么提高自己。人家是生活、我们是活着!

136****0839
回复

136****0839

2020-12-06

流水线很可怕。但不是反叛,不是朋克,但模仿了朋克,找了这么一种方式抱团取暖,那吗这个杀马特作为一个在中国打工的底层群体,人数可比朋克多多了,那他们之间有什么特别的交流没有,不能成立民间社团就只好这样吗,有人看了觉得有点堵,这个这个,我也是。感到庆幸的是,最近几年似乎没有跳楼自杀的事件

米奇
回复

米奇

2020-12-06

非常深刻地把杀马特群体和城市化进程下的城乡文化断层、阶层分化、底层青年的流动性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都联系起来了。

龅牙兔
回复

龅牙兔

2020-12-06

流水线的活,估计有点和人性不和谐。

CMJ
回复

CMJ

2020-12-06

曾经也很鄙视 看完后感慨万千 一时又说不出什么 感觉胸口有点堵

181****4856
回复

181****4856

2020-12-06

看到这不由的联想到日本的ADC,杀马特们其实也是面对现实的无意义而选择构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超现实空间。但是他们与ADC有很大的区别,首先,他们并不是脱离里传统观念的一代,尊老爱幼等道德观念依旧深植在来自农村的他们的心中;其次,他们的脚下是最坚硬的大地,他们时刻面对着生存问题,这也使他们没有在自己的超现实空间中沉沦。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集体性的疏离问题,但与日本的虚构时代也有很大的区别,疫情之后,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增强,而没有像日本一样失去信心。

王登超
回复

王登超

2020-12-06

“好想我的头发像孔雀一样,带我飞翔,飞过工厂的高墙”——引自网络

腻古腻古
回复

腻古腻古

2020-12-06

任何一种亚文化都是对社会不平等的现实回应,是社会矛盾的产物。这类亚文化的边缘群体在抵抗主流群体时就已经远离了社会的中心资源和权力。你以为你在抵抗主流,事实上你在配合主流,在无形中成为了主流所需要的工具人。

SZ🐿.花栗鼠
回复

SZ🐿.花栗鼠

2020-12-06

杀马特家族,来自底层边缘对尊严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