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藏在角色身后

“三年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最火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在说“达康书记”和他的保温杯;一年前,《庆余年》播出,人们开始谈论高深莫测、狠辣却深情的陈萍萍。人们记住了“达康书记”“陈萍萍”,记住了十年前《潜伏》里的“陆桥山”,甚至三十年前的央视元旦晚会小品“换大米”,演员吴刚的名字却总像藏起来一般

吴刚,他有能力让再小的配角都被人记住,但他不喜欢谈论自己。他说,“你必须要藏在人物的后面”

发自:浙江

责任编辑:杨静茹

皮相

“民国那种长大褂,有没有?围巾,二几年的那种毛毡帽,有的话都拿来,试试。”

10月初的横店还热着。经过近四个小时的妆发,吴刚变成了“陈独秀”。头皮发紧得生疼,没人看得出来——为了粘上假发,两三个人在他头皮顶上细密密紧扎了一圈小辫。若不是被人问询,吴刚也不说疼,走出化妆间前,还乐呵呵和人唠家常,问起桌上的螃蟹——正是吃螃蟹的季节。疼也是演员的福分,得受着,得演好,才对得起这么些人五六点摸黑起床、折腾一上午的努力。

那天下午,吴刚要演一场深冬的戏。服装组拿来一套西装,大致是照陈独秀照片的样子准备的,可和吴刚心里的想法不太一样。他读了不少民国时期的历史,觉着那时候的读书人,平时生活里还是穿长袍大褂,不比照相时。

不争执也不急眼,妥妥帖帖和人一说,长大褂来了。

演每个角色前,吴刚早在心里把人物咂摸过无数遍。“一个成熟的演员,要有六套方案来对付”,复杂些的角色,走路睡觉吃饭想,有时梦里也在想。“达康书记”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平头,是他让发型师试了三天试出来的,换过几十上百种,背头不对,偏分不对,寸头也不对……直到试出他想象中的样,“叮”一下,他知道,达康书记成了。

这大概是吴刚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人艺”)多年养出的习惯。

人艺的化妆师不多,演出前在后台,有时候演员要自己上妆、换衣服,自己琢磨怎么体现人物特点。2006年演话剧《哗变》时,吴刚饰格林渥上校,为了习惯军人身姿的笔挺,他戴上背背佳,藏在军装里面;作为B角、和吴刚同演过《茶馆》唐铁嘴(及小唐铁嘴)的杨佳音也还记得,吴刚曾指点自己,演爱抽大烟的唐铁嘴,最好在嘴边多画一点白——

“抽大烟的人就那样!”

若是自觉不像,或是心里的角色还没活,吴刚断然没有自信上场。不少导演都见识过吴刚对角色的诚惶诚恐。

《光荣与梦想》剧组邀请吴刚演陈独秀,他第一反应是“我演不了真演不了”:“我太不像了,陈独秀在历史上是有照片的,你不能糊里糊涂就上了。”直到第二次再试妆,定了新的假发,瞅着镜子里的自己与陈独秀有了几分相似,他应了。

《人民的名义》请他演达康书记,他心想“难”:“我哪见过大官,我见过最大的官就是我们人艺剧院院长。”

《夺冠》开机前,导演陈可辛找到吴刚,邀请他演女排教练袁伟民,吴刚第一反应还是“不可能”。当年在电视机前看中国女排夺冠、热泪盈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观众对每个人都印象深刻,但隔行如隔山,吴刚自觉离教练的角色太远,要诠释出当年的辛苦和自豪,“压力特别大,担子太重了。”

“必须走进他的心里”

聊着聊着算是明白了,在吴刚眼里,就没有哪一个角色是不难的。

戏演了多年,按理应信手拈来。这也是外人评价吴刚表演时常用的词,但时至今日,对于角色塑造,吴刚还是绕不开“难”。

说着“难”时,吴刚把眉头皱在一块。被夸哪里演得好,他歪咧着嘴笑,立马变成一个爱贫嘴的北京人:“还行吧?多不容易,我可真不容易。”

演达康书记前,吴刚在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