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蜜者与养蜂人
“自然界中,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比如,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可能会引起3800公里之外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2018年,走访全国多个贫困县区,海伦堡慈善基金会的莫明灯首次来到井冈山东上乡后很兴奋。这里是井冈山市版图面积最大的乡镇,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冬季无霜期长,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到87.1%,有丰富的山林资源,拥有发展养蜂产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如果利用得好,这里几乎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曾经,这里原生态养蜂、古法酿蜜久享盛名,但时代不同,传统的养蜂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量也低,近年来,这里的养蜂产业发展几乎停滞不前。
为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2018年6月,在江西省井冈山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关键时期,海伦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考察全国多地后,莫明灯选择振兴革命老区蜂蜜产业,与井冈山市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以东上乡为首批试点乡镇,在这里投入人力、物力,选派专业团队驻扎,开创了“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计划以全产业链帮扶实现产业持续发展,以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和百姓致富。
为了切实做好产业扶贫,易伟和陈方定成为海伦堡派遣的首批扶贫“先行者”,飞越600公里,从广州到井冈山东上乡时,这里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由于公司业务与蜂蜜养殖之间有一定的行业壁垒,起初,他们对这里的工作理解不够到位,以为只是做扶贫,帮助井冈山把产业做起来,后续只要在每年蜂蜜收成的时候派人来进行回收、再为农户们把蜂蜜销售掉即可。来了之后才发现,做农业是项周期性、长期性的事业。一年的生长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会导致最后的颗粒无收。
“不可能等到摘果子的时候就去摘,但是平时该施肥浇水的时候你不管,这个是没有收成的。”——想要踏实地把扶贫事业做好,必须有可持续的全面付出,长期驻守,于是公司把他们留在了这里。原以为只是来支援一段时间的救急消防员,没想到这一来就没能再离开,仿佛成了驻扎于此解决日常大小事务的“野生片儿警”。
找准致富突破口
将扶贫工作展开落实到细微之处,切实参与到精准帮扶中来,“野生片儿警”首先需要有一个合理化的身份。海伦堡投资成立了井冈山市拾野山蜜发展有限公司,聘请了江西养蜂研究所专家团队对全乡蜂农提供技术指导,并投资1000万元建设两所全自动生产工厂,建立了江西省首条天然成熟蜜分装生产线。此外,他们还赠送蜂箱给村集体、贫困户、养蜂大户,而受赠的农户们所需要做的只是“按标准养殖”,不承担任何额外风险和负担。
就这样,在海伦堡的引导和帮助下,井冈山走上了养蜂规模化、科学化、可持续化的产业发展之路。而因为养蜂事业,东上乡也变成了井冈山的“甜蜜之乡”。
按照“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海伦堡积极引导养蜂能手和贫困户加入到蜂蜜养殖队伍中来,通过签约贫困户,引导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养蜂事业。采取分散养殖与统一回收管理的方式,高于市场价回收蜂农的原蜜再进行包装销售。一年一采,年底将收益全部返还给村集体经济。同时,还对蜂农进行资金、技术支持,在价格上兜底,保证资金入股的贫困户每年得到15%的分红。摸底考察、签约合作、教学、示范性养殖、收蜜、生产包装——一个成熟的从养殖到销售的闭环被打通。
但起初这件事并不顺利,易伟和陈方定一起去养蜂人家里收蜜的时候,屡屡碰壁——当地人怕他们收了蜜又不给钱。后来,他们组织了专业的第三方检测,加上会计,每次出门前至少在包里背上三五万块钱的现金,直接和农户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最多的一次甚至带了十几万现金出门。靠着这种“笨办法”,他们取得了农户们的信赖,也将“拾野山蜜”的招牌在养蜂农户心中画上了几乎等同于“脱贫”的符号。
“穷”,刚到这里的时候,易伟对这里的印象就是这样。那时有多落后呢?天黑之后路上再看不到一个人;手机信号差到易伟的手机也无法帮他统计他每天在走访农户的路上积攒了多少步数;饮用水要去一公里之外接,摩托车或者三轮车骑上几里路才能找到一口有水的井。
为着力解决全乡群众的“饮水难”问题,海伦堡捐赠300万建设海伦堡爱心自来水工程。聘请专业施工队伍,从选择优质水源地到管道的铺设和蓄水池的建设全程参与并监管,在2018年底,随着爱心饮水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工,彻底解决了当地乡民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需求。不止于基础设施的完善,直接通到家门口的水管,也仿佛连接起了与外界的轨道,让人们得以去更开阔的现实城市闯一闯。
不仅在经济上,易伟觉得,乡民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会主动思考出路,看到别人的收成,也会主动来找他们签约合作。前两年,年收入五六万可以算得上当地绝对的大户人家,而今,通过与海伦堡的养蜂人扶植项目签约,“大户标准”瞬间提高。曾经年收入五六万的养蜂人如今第一年就收到了海伦堡一次性交付的10万元“蜂蜜款”,第二年这个数字变成15万,按照目前的估计,他们今年可以达到至少30万的收入。
从蜂场建设、厂房设计、施工到产品生产、包装、策划、营销,海伦堡对井冈山进行全方位帮扶,而“拾野山蜜”从一片由旧的公交汽车站改造而成的厂房出发,从装修、采购设备、设计包装,再到第一批产品的面市,只用了三个月时间,且实现了原蜜全收、产品全销。
产业扶贫给养蜂人们带来了增收和致富的喜悦。除了这些养蜂人,因残致贫的贫困群体也进入了海伦堡的关照视域。这部分人往往因身体客观原因而无法劳作,收入链的断裂和高昂的医疗费用相累,让他们的生活难上加难。刘富华曾经是这其中之一,直到养蜂成了他的“事业”,也给了他人生新的机会。
海伦堡成立产业定点帮扶示范场,养蜂研究所专家会定时来查看蜜蜂的养殖情况,“授人以渔”,真正帮助脱贫。如今,刘富华每年养殖蜜蜂100箱。按照易伟的估算,即便只以500元一箱的价格售出,在投入较低的现况之下,帮助贫困户们通过劳动奔小康也已经不再遥远。
2020年8月,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发布“工作动态”称,近几年在海伦堡、江西养蜂研究所、赣中南综合试验推广站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井冈山养蜂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养蜂人口1200人,带动养蜂规模8000余箱,以养蜂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贫困村16个,带动贫困户60余户,带动贫困人口140余人。
教育与产业扶贫多头并举
脱贫是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串数字。海伦堡的眼光不仅聚焦当下,还投向未来,回望海伦堡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二十余年,帮助寒门学子的教育助学项目“海伦骄子”一直是其中的重头戏。截至2019年底,海伦堡在教育助学的投入上超过2000万/年,共资助学校超过200所,累计资助了超400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每人每月定额的捐赠虽然能资助学子完成学业,但如何惠及每一个学龄少年仍是难题,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在于农村经济水平跟不上,导致小孩教育被迫中断者比比皆是。海伦堡在教育助学的基础上开创产业扶贫——为农户做一些实事,去找到真正的产业支撑命脉,是可以从源头上改善生活、改善受教育水平、继而斩断贫困代际的重要措施,不仅能够帮孩子实现求学梦,也更是真正帮扶群众、实现脱贫的长远之计。
基于数年来海伦堡对产业扶贫项目一直高度重视和不遗余力、不计成本的付出,在南方周末的首届“筑梦者公益大会”颁奖典礼上,海伦堡获得了“精准扶贫年度创新企业”称号。“筑”,有建造、修盖之义,对于房地产企业海伦堡而言,基于对人居的洞察与探索,2018年在“健康+居住体系”的基础上,持续进行产品迭代,打造全新的居住体系“健康+2.0”,重新定义健康智慧的美好生活,也巩固起人们对于家的渴望;与业务发展并驾齐驱的是海伦堡“兴学助教、扶贫济困”的节奏,以匠心做公益,正是基于对人类的关注与关怀,在精准扶贫道路上开创的新模式,使得2018年成为了海伦堡公益慈善事业的新起点。
对于井冈山而言,海伦堡存在的意义在于,他们带来了更优质的蜂蜜,也带来了蜜一般更美好的生活。2020年是易伟在海伦堡的第20年,作为80后,海伦堡是他事业的起点。谈起为什么20年来一直留在海伦堡,这里的什么吸引了他?易伟说是“人情味儿”。这里的领导、同事、工作氛围都带给他温暖。当然,他所做的公益事业也正是“人情味儿”的显性化表现。
两年,日渐精进的是管理养蜂事业的能力,从一而终的是初来乍到那份纯粹的企业赋予的使命感。辛勤如蜜蜂,海伦堡工作团队的汗水滴在井冈山寸寸养蜂基地的土地里,也滴滴如蜂蜜,甜进养蜂人的心里。为了让蜂蜜食品有更优良的酿制环境,井冈山市成立了新的工厂车间,这里的蜂蜜产业已经激活,更多“蜜蜂”正通过海伦堡的“拾野山蜜”飞入寻常百姓家,筑造、支撑起新的生活愿景与平凡梦想。
比照自然界中的蝴蝶效应,海伦堡便是这只蝴蝶,或者说,是这只蜜蜂。一个工作团队,几百万上千万的资金,几年的项目投入,正如同扇动的翅膀,它带来的不只有眼下的一份脱贫工作报告和乡村里有了自来水这样看似微妙的变化,它更是一支杠杆,帮助这里的世世代代撬动关于财富和梦想的巨球,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更有质量的生活,而那将是无法计数的福祉。
为提供舒适、美好的健康优居生活而努力,是海伦堡的梦想,也是责任。2020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这场脱贫攻坚之战中,海伦堡立足于“与你共生美好”的初心,积极响应并落实国家战略,打造了特有的井冈山扶贫样本和品牌。在这条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道路上,海伦堡仍将持续,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