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楸帆:科幻的最大价值在于种下“好奇”的种子
有人说,在国内的科幻作家中,陈楸帆是离核心科技最近的那一位。
原因无他,皆在丰富的经历中。从百度到谷歌,他有丰富的科技公司就职经历,目前还担任了一家动作捕捉科技公司的副总裁,该公司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百强榜》中排名27位,科幻写作只算是他的副业。
但就是这样副业却让他“小有成就”,从短篇的《丽江的鱼儿们》到中篇的《星云4:深瞳》,再到长篇的《荒潮》,他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科学素养构筑出一个又一个科幻世界。
而这一切所谓“虚幻”的世界对陈楸帆来说都很重要,“科幻能够激发很多人对于科学技术,对于宇宙,对于自然,对于人类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普与科幻
2020年11月15日,在一场由腾讯主办的科学脱口秀上,陈楸帆参与了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空间与伦理边界的对谈。就在当天上午,他还以评委的身份参加了腾讯俱乐部腾讯X-Talk专场沙龙,而这场沙龙的辩题正是陈楸帆的领域:你是否支持人类与仿生人谈恋爱。
在他看来,技术还在不断的演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认知与接受的程度一直都是比较缓慢或被动地发生变化,对于这类问题,除了站在科技的视角探讨外,还需要代入更多人文的视角。
这是科幻所具有的魅力,会被认为是科普的最佳途径。
一直以来,“科学家”这个词往往带着神秘色彩。知识是有门槛的,科普工作实际上是将知识大众化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教育。在如今科技急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兴科技对普通人而言更需要一个普及的平台
在陈楸帆眼里,国内目前的科普水平还亟待提高。在美国,许多诺奖级别的科学家都会参与到科普中去,他们写作科普读物,也会去担任科幻电影中的科学顾问。
相比之下,“我们其实还没有很好调动科研工作者的力量”,他说,腾讯这次的X-Talk也邀请了许多科学家,一起讨论一些大众关注,但又不是很清晰的科学观念,这也是一种努力。
科普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让知识转化为能够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知识更具有故事性、趣味性、互动性,能够吸引年轻的受众。
除了依靠“科学家们”的力量,影视、游戏等形式都能有效的完成科普的工作。“但归根结底都需要有一个转化”,陈楸帆认为,知识需要以更具趣味性的,更容易被接受的形式重新包装,将晦涩难懂的术语,浅显易懂地传递给大众。
除了科学家、科普作家的努力外,许多科技公司也都在不断尝试。
由腾讯出品的“和平精英”是目前全网最火的手游之一,“吃鸡”甚至成为青少年之间的特殊词汇,其普及性与广泛性可见一斑。就在其近期某几个更新版本中,海岛地图的原始出发点变成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高度还原了原馆样貌,玩家可以走进博物馆参观部分展品。
这被称为腾讯最具艺术气息的科普联动,陈楸帆乐见这样的努力,并表示自身也会和一些游戏开发者探讨在游戏中融入科学知识的问题。许多主机游戏都与科幻相关,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主动或者被动接受一些科学的信息,这也是科普的一种形式。
对陈楸帆而言,科幻则是一种更加开放的科普形式。
身为一个科幻作家,他并不认为科幻作品能够预言什么,所谓预言成真也许只是某种巧合。在他看来,科幻作品在当下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就是种下好奇的种子。
据他的观察,许多互联网从业者都是从科幻小说开始对科技产生兴趣的。
好奇与想象
腾讯的X-Talk被定义为“一本正经‘大开脑洞’的活动”,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回响”好奇心。
“好奇心是进步的起点”,陈楸帆认为,好奇心、想象力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未来科普教育的工作也应该更加倾向于青少年。
在10岁之前,陈楸帆看了许多科普科幻作品,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思考关于宇宙、人类、大自然的问题。“成年人其实没有这个功夫,生活压力也很大,要上班,其实没有太多时间、空间去思考这些问题。”而青少年的头脑处于更加开放的状态,更加乐于接受新事物。
孩子天生就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但一个不得不直面的情况是,我们的市场上缺乏面向青少年的优质国产科普读物。“以前去活动,有家长说在市面上找不到我觉得可以给孩子看的国产的科幻作品,能买的全都是国外的,水平一看就相差很多。”
另外,科普教育也面临地区差异的问题。陈楸帆提到,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老师在科普教育上会更有热情,有些老师自己也喜欢科幻,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老师会普遍觉得这些东西没有用。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因为必须要跑出那个地方,人生走出一条新的路。”陈楸帆表示,“所以现在给大家的一条出路就是要考到大城市里去才能够改变人生,所有的导向都往这个方向去,就很难做一些底层的改变,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如今,科技创新已然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将孩子的想象力找回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采访前一天,陈楸帆正好给某平台录制了针对小学生的想象性作文课程。在网课中他会教孩子一定的方法,让他们展开想象。
这种想象并非胡思乱想,而是良性的、理性的、建设性的,是有科学依据的。在他看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需要多方的努力。
陈楸帆建议,“学校方面要把这个东西纳入大纲,可以参与考评,现在都要往分数上靠,否则家长没动力。另外家长自己得有这方面的意识,知道这其实对小孩特别重要,未来肯定比拼的是创造力、想象力,否则科技创新从哪儿来?”
在实际操作上,陈楸帆会与一些专业教育机构合作,在每年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的科幻征文比赛中担任发起人或评委,并与一些重点院校合作,“如果在比赛中拿到一个名次,就有可能被推荐去重点高校或者加分。”
一旦事关升学机会,就不乏报名参与的学生。去年这个大赛的报名者有二十多万,最后接收了十几万学生。
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需要科学家、科普工作者一起努力。陈楸帆用“讲究”形容这项工作,“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加入进来,因为他们是最专业的,但他们可能也需要一个像我们这样的,可以帮他们转化讲故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