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生挺进体制内

在他看来,到互联网企业工作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现在赶不上趟了,很少再有工作三五年就财务自由这样性感的财富故事,相反,一些大型企业35岁之后被裁员的传说,越来越吓唬到大家。”

那时也有一些不太发达的省份到学校招选调生,报名人数常常很少,为了避免尴尬,李斌还要鼓励一些学生干部报名。现在形势反过来了。

“这么多高材生愿意来,还是可以体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1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157.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图为2019年12月8日,2020年北京公务员考试举行。 (视觉中国/图)

放在几年前本科毕业时,到乡镇当公务员,不是武汉某“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刘华君的求职选项。

同学中报考公务员的不多,家乡公务员考试的主要竞争对手多是“二本”毕业生,“难免有心理落差”。

2020年,刘华君已从某海外名校研究生毕业,一番求职之后,报考了四川家乡的“乡镇公务员”。到了8月中旬面试那天,她发现,面试环节所有人,都来自“双一流”高校。

和刘华君抱有同样“进体制”想法的名校毕业生正在逐年增多。2020年8月,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了一批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到街道工作,2019年深圳多所中学公布的招聘名单也几乎是清一色“清北”毕业生。

这两条新闻,都曾引发诸如“人才浪费”“大材小用”的大讨论。但这在“清北”生中早不鲜见,在急剧变化的就业环境中,体制对年轻人伸出的橄榄枝,重新焕发出巨大的吸引力,包括过去“不被考虑”的乡镇公务员岗位。

逐年增长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可见一斑。2020年11月上旬,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本次“国考”有157.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较去年增加14万人,报录比达61∶1。“国考”招考公告上有一处明显的变化: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主要招录高校应届毕业生。

选调生是应届生进入基层党政机关的另一渠道。这一存在多年的制度,近年规模扩大,在一些省份,县乡选调生比例占到每年公务员招录计划的10%左右。同时,一些地方将定向选调范围划定到几所名校。

两条渠道均受毕业生青睐,从中,可以一窥体制内人才选拔的机制变化及背后逻辑。

体制内待遇提高,体制外环境激变

刘华君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志向是什么。本科期间,她去过多家民企实习,常常加班,见识过末位淘汰,也被“到龄裁员”的传说惊吓。

最终报考家乡公务员,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稳定”。在那之前,刘华君拿到了多家知名企业的offer,包括互联网公司、银行和房企,都是民企中较高薪的行业了,但和她打听到的公务员工资相比,收入“高不了多少”。

“以前总以为体制内收入偏低,后来才知道不是那样。”刘华君发现,尤其在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基层公务员的收入甚至比当地的民企、外企要高。

从平均数看,体制内的收入水平已将体制外甩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0501元,比上年增长9.8%,而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604元,比上年增长8.1%。

大规模招聘“清北生”的深圳中小学教师岗位,招聘时一度打出“有钱有闲有尊严”的口号,有的学校,硕士生入职可拿到28万元年薪。而深圳教师的“高收入”也得益于当地公务员工资的提高,深圳一所中学的校领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深圳教师和当地公务员的平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4)


台湾省省长
回复

台湾省省长

2021-11-16

35岁歧视确实吓着年轻人了,不敢到社会上了

158****2698
回复

158****2698

2021-05-05

“读书人政府”

187****5065
回复

187****5065

2021-03-29

感觉现在大学里面没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教导 都是在职业教育 清北精英早已不是五四时代忧国忧民的社会中流了 都沦为了功利主义者 这是教育的失败 也是国家发展的失败 个人觉得

139****7593
回复

139****7593

2021-02-12

任何想象都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当然也必然有其深远影响。就国家而言,需要什么就会引导什么,并提供资源,个人命运只能随之沉浮。这样的情况,无法谴责个体趋利,但,风险也是有的,个人选择而已。

天倦`

2020-12-21

我觉得不是,外部环境的恶化,跟这些年轻人有啥关系???他们刚毕业就要承受社会恶化的恶意?人都是逐利的,现在体制内就是比体制外舒服。

135****6296
回复

135****6296

2021-02-11

占有无偿劳动谁不愿意

天倦`
回复

天倦`

2020-12-21

我觉得不是,外部环境的恶化,跟这些年轻人有啥关系???他们刚毕业就要承受社会恶化的恶意?人都是逐利的,现在体制内就是比体制外舒服。

盲毒杆菌

2020-12-01

体制内待遇为什么会提高?体制外环境为何激变?这才是亟需思考的问题,难道这种现象不是国内就业圈里的“内卷”吗,高学历高层次高能力的人不是去开拓知识边界去加固基础研究去提升认知上线,而是降维碾杀低层的就业者甚至血拼同僚,到最后他们终究会变成嗜血的恶魔

盲毒杆菌
回复

盲毒杆菌

2020-12-01

体制内待遇为什么会提高?体制外环境为何激变?这才是亟需思考的问题,难道这种现象不是国内就业圈里的“内卷”吗,高学历高层次高能力的人不是去开拓知识边界去加固基础研究去提升认知上线,而是降维碾杀低层的就业者甚至血拼同僚,到最后他们终究会变成嗜血的恶魔

157****3951
回复

157****3951

2020-12-01

我觉得真吃香,现在干啥不要关系呀。

信者得爱

2020-11-20

中国的公务员还是吃香的

一直在路上的老果
回复

一直在路上的老果

2020-11-30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明确的理想职业或特别想做的工作,找工作时就会更多考虑性价比和身边人的看法。——这句话反应了深层次的问题

老罗悟人生
回复

老罗悟人生

2020-11-29

我毕业就在民企工作。不知体制内的优劣,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的是,民企没什么意思,如果你不是能力超级强,遇到伯乐。应该体制内更好吧!!

吴丽丽
回复

吴丽丽

2020-11-29

图安逸

思空渐灌
回复

思空渐灌

2020-11-29

这篇文章仔细看了两遍,很有切身体会。分两方面看,个体而言,确实是大多数人(不管是否双一流)性价比之王的选择,对社会而言,其意义一时半会难以显现,这更多应该是政府引导的事情。

思空渐灌
回复

思空渐灌

2020-11-29

这个是非常中肯的

138****0016

2020-11-20

年轻人先试试能不能做官,做官肯定是最赚的。体制内先干十年,如果仕途无望,再辞职出来经商,也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和人脉。比一毕业就去996的路径,还是要好的。

Darren-CUI
回复

Darren-CUI

2020-11-28

高素质人群进入体制内肯定利大于弊,也许有一天企业企业不会因为内部管理记录文件不是中文,而被要求重新做一套文件,只是供政府部门检查,因为他们只看得懂中文

梧桐树下
回复

梧桐树下

2020-11-28

越来越感到,大学生选择工作,看重的是性价比,是个人获得的考量,而非社会价值最大化的体现。普通老百姓没这觉悟正常,名校学生也如此考虑,将形成怎样的价值导向?

天经地义
回复

天经地义

2020-11-28

大学毕业在私企工作过的我:深深明白他们选择的正确。大学毕业先在河南省开封市一家地方国企:开封仪表厂工作,这个公司连社保都不给交,后来来到北京,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公司时不时不交社保等等。

139****6557
回复

139****6557

2020-11-28

一窝蜂

老子最美
回复

老子最美

2020-11-27

人家标题就是挺进体制内,你要发挥可以自己写。

132****8400

2020-11-22

从大局上讲,国进民退这是好事儿吗?众多名校毕业生都进了体制内,体制外的经济怎么办?文章一味强调进了体制内是一个好事,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

老子最美
回复

老子最美

2020-11-27

双非学校学生不见得做不了双一流学校学生的老板,不要眼界太局限了,这里就事论事。学历不能吃一辈子的,到底还是能力问题。

十八子

2020-11-24

第一,无论公私收入,我们家人都拖了统计局的后腿,坐标河南 第二,很好奇大多数的非清北毕业生怎么生活,似乎觉得还是破格获取,一考定乾坤 第三,社会公认的精英都去考公务员了,可见公务员是很好的避风港啊,我等纳税人觉得低学历在供养高学历,瞬间觉得人生看不到希望,还有就是趋利是本性,但是公务员一考定乾坤,高考一考定乾坤,考试不行的我无言以对

宁双宁
回复

宁双宁

2020-11-26

背后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