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做道德判断时,他们在做什么?

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实验的研究,尝试探索道德逻辑背后的认知规律,发现这确实不是个别人的习惯,而是人类较为普遍的道德判断方式。  

人们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道德判断可能是进化选择的结果,因为它可以形成一个更稳定的社会。  

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思想过程,道德判断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除了现有的法规、考虑后果和普遍化的思考方式外,人格和关系也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判断。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1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朱力远

研究人员通过心理实验和模型发现,普遍化的逻辑也在道德判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视觉中国/图)

康德有句名言,称有两样东西,愈是思考,愈是崇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当面对像公园里摘花这样的行为时,人们大都知道这是不道德的,一种常见的面向小学生的解释是,如果每个到公园的人都摘一朵花,那么后果是公园里就没有花了。

类似的逻辑,在解释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也时常出现。比如,如果每个人都生好几个孩子,那么人口就会急剧膨胀,地球的资源就会更快枯竭,所以生太多孩子是不道德的;再比如,如果每个人都不生孩子,那么人类文明就会灭绝,所以不生孩子是不道德的;而由于同性伴侣根本不能生育,如果每个人都搞同性恋,人类文明同样无法延续,所以同性恋也是不道德的……不过,与公园不能摘花几乎已经是共识不同的是,面对这些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人们显然是存在更多分歧的。

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人们喜欢用“如果每个人都……”来造句,去阐述是非对错?为什么类似的逻辑,有的促成了道德规范,而有的却面临极大争议?这样的道德判断是如何做出的?

最近,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包含系列心理实验的研究,尝试探索道德逻辑背后的认知规律,发现这确实不是个别人的习惯,而是人类一种较为普遍的进行道德判断的方式。  

不自觉的普遍化

法律和道德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当代社会秩序的保障,法律法规等明确的规则既塑造了人们相当一部分的道德观念,又能够在道德争议出现时及时有效地给出回答,可以说,遵守法律等规则就已经有可能更快地做出一些道德判断。除此之外,做事情考虑后果也能辅助人进行道德判断,通常来说,如果一种行为很大概率会导致不好的结果,那这个行为很有可能是不道德的。这些道德判断的逻辑已经广为人知。而2020年10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这项最新研究,通过心理实验和模型发现,普遍化的逻辑也在道德判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规则尚缺失或后果难以推理预知的情况下,通过“如果每个人都……”将行为普遍化,有可能产生独特的思维价值。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在麻省理工学院脑和认知科学系开展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家西德妮·莱文(Sydney Levine)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可以利用普遍化这种方式在规则尚不存在的新情况中创造出新的规则,或者当规则失灵,不能正确解答道德问题时去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