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妹妹罗霈颖⑤ | 当曾文正公遇到后现代状况
责任编辑:朱又可
一个后现代式的巧合
1979年法国哲学家李欧塔(Jean-Francois Lyotard 1924-1998)出版名著《后现代状况:当前知识研究报告》(La Condition Postmoderne, rapport sur le savoir),1984年英译本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经作者亲自校订,在美国出版。
五年后,我出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台北学生书局),卷二、卷三,完整介绍“后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卷四“哲学篇”,收入此书全译及注释,并附导言;卷六“年表篇”收录我制作编写的《台湾地区后现代状况大事年表》,从1960年至1987年,追溯台湾后现代状况前三十年发展的历程,结合理论预测与实务史料,前后相互对照印证,成功避免象牙塔式的无根空谈。
起初有些短视的人,认为《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一书过于早产,颇有一些过虑又无谓的微词,但后来看见“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沛然而起,许多类似的跟风作品,接踵而至,势不可挡,也就纷纷摇身一变,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锋与代言人。
说穿了,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各种“主义”只是一种旗帜鲜明的“说法”或“看法”而已,像一盏颜色特殊的探照灯,能够助人“见所未见”,但同时也易助长“一偏之见”,若坚持一味执“偏见”为“正见”,此为智者所不取。
虽然我的书名,从善如流,使用了“后现代主义”一词,但是,我认为此乃西方学者用来与西方“成熟现代主义”对照而言。用来描述解析现代化尚未成熟的台湾,以及这段时间所发展出来,种种不按牌理出牌的特殊现象,应该用“后现代状况”即可。
三十年后,当年出版的许多“后学”书籍,多半绝版绝迹,而《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至今仍在重印,表示此书对“后现代状况”的介绍,综合而全面,完整又深入,当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入门书籍之一。
事实上,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介绍西方艺文思潮如“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文章虽多,但多属于即兴片面之作;从“文学”“艺术”“哲学”及“年表”,四管齐下,以专书形式,全面探讨的,似乎只有本书一种。
今年八月,舍妹猝然辞世,伤痛之余,我惊讶地发现,书中《台湾地区后现代状况大事年表》,是从1960年她出生那年开始的,至今刚好六十年。从后现代式“多元化”(plurality)的角度看去,妹妹一生的成长发展与演艺生涯,从电视剧中的清纯少女、台北甜心,到工地秀场的傻大姐、三八嫂,到谈话节目的八卦女王、最佳损友,正好完整见证了台湾后现代演艺文化的起伏与转变,与台湾政经文化的多元发展,恰巧应合。
过去,向来没人从文化综合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二十世纪至今,中国演艺工作者的成长与发展。我想,若要有,请从我对妹妹的回忆开始。
传承农业耕读之家风
家父罗家猷先生(1918-2012),是出身于湖南湘潭乡下的农家子弟,老家距大画家齐白石在白石镇的旧居不远,地址是“湘潭渌口伞铺垅一糊涂岭瓦杂屋墇偏向门”。这个地址,是1987年蒋经国拍板定案,开放大陆探亲后,父亲从一个老旧的牛皮纸袋中,小心翼翼,掏出来的,古色古香一个信封,散发出民国初年的韵味。我曾用吕世宜(1784-185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