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变迁之道

“二十年前,敲门还比较顺利,十年前,人们防备心明显增加。今年很多门敲不开, 我们麻烦民警陪同敲门的次数多了。”

计生部门想调查育龄妇女的情况,卫生部想调查婴儿死亡原因,残联希望“顺带问问”残疾人状况,有的部门还希望将人们上班出行的交通方式等也列入普查表调查项目。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2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钱昊平 何海宁

2020年10月27日晚,北京市民在观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海报。 (ICphoto/图)

“总算查完了。”张鹏长舒一口气。2020年10月23日傍晚6点,他坐上了回家的地铁,一天的工作虽已结束,但他还是没能要到那位女租户的身份证号码。

“要查的话,民警能查到,但我觉得还是遵从申报人的意愿。”张鹏说,反正户籍地那边肯定会登记。

张鹏是河南郑州某社区的人口普查员,“十一”长假一结束,就开始入户摸底,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收集数据。

始于1953年的全国人口普查,迄今已开展过6次。根据部署,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七普”)的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

相比前6次,“七普”的最大变化是新增了登记公民个人身份证号码这一项。这让宁波鄞州区统计局副局长丁柏荣觉得普查工作更有效率,“尤其在解决流动人口登记问题上”。他还兼着区人口普查办主任一职。

从“二普”开始,调整普查项目已成惯例,每次普查前,相关部门都根据当时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设计新的调查项目。

最后得出的数据,都是对国家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变化的一个观照。这些数字将影响未来的就业、教育、养老、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政策制定与完善。

入户越来越难

张鹏一个人要负责3栋楼113户的摸底工作。国家普查方案的要求是,每80到100户,或每250-300个人,划一个普查小区。

10月23日,确定一户室内有人后,张鹏连敲了几次门,开门的是一个女租户,“一开始就怀疑我的身份。”张鹏说,他连忙解释自己穿的是普查员的红马甲,并出示了工作证,还表示可以去社区核实他的身份,租户仍将信将疑。

进屋后,张鹏拿出了4张表:普查表短表、普查表长表、境外人员普查表和死亡人口调查表。

短表主要用来了解住户的基本情况、个人基本信息等,长表除了有短表中的项目内容,还有人口流动状况、就业状况、婚姻状况等信息。所有住户都要填短表,长表只有被抽到的10%需要填写。“七普”短表要填的内容有19项,长表有48项。

租户接过普查表,看了一眼就皱起眉头,不愿填写,说要提供的都是敏感信息,特别是身份证号码。不到1分钟,张鹏就被“赶”了出去。

对于公民抗拒填写身份证号码的心态,普查项目设计机构早有预料。多次担任全国人口普查专家咨询委员的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回忆,“六普”(2010年进行)之前,专家们在设计普查表时就已建议增加登记身份证号一项。但在正式普查之前的试查阶段,不少公民都觉得登记身份证号码侵犯了个人隐私,同时可能由于不常登记身份证号码,很多人记不全号码。

“六普”最终放弃了登记身份证号码。

“七普”专家咨询委员之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教授段成荣,也是“六普”的专家咨询委员,据其回忆,当时身份证号码刚从15位增加到18位不久,从技术层面来看,计算机容量在当时也很有限,表上增加18位身份证号的数字,会让后期数据统计的工作量大幅增加,技术水平难以承担这一负荷。

到了“七普”,之所以能顺利增加登记身份证号码这一项,一方面由于登记、查询身份证号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已日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