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水知道
“巡护员和当地牧民,是三江源真正的守护者,为数以亿计的亚洲人的用水安全作出了贡献和牺牲”,玉树藏族自治州文联主席彭措达瓦如是说,正是他们的默默守护,如今的三江源依然清泉如许,为下游8亿人贡献着洁净的水源和生态屏障。
责任编辑:贺勋
水生
河流沿着山脉缓缓流淌。
多吉(化名)那些留在城市的梦中,常常回荡着曲麻河划过冰川时,古老又熟悉的汩汩声。翻个身,硬板床嘎吱作响,故乡草场上青草和牛羊的气味,一瞬间消散在同伴的梦呓里。
高中毕业后,多吉回到牧区和父亲一起做了两年志愿巡护员,策马扬鞭的快意很快被高原凛冽的寒风吹干。为了逃离光脚徒步在冰冷的沼泽上的生活,多杰曾经和相熟的朋友,相约去西宁“闯荡新生活”。
三江源地区(图源:新华社)
那里是与牧区截然不同的生活,明亮且洁净,拧开水龙头便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建筑工地接纳了他们,城市里总有高楼要生长,从此,种青稞改成种房子。飞逝的时光中,家乡变成电话线那头的一个地名,只存在于电磁波里,城市的车水马龙,多吉也从新鲜看到麻木,反而时常在睡梦里,遥看清冽的曲麻河,淌过家乡那片东南季风吹不到的草场。
逼仄的城市空间终究跑不了马。
2016年,位于曲麻莱县的家乡被划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区,24岁的多吉重新回到牧区,通过申请和考核,参加了管护队,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与队员们一起承担巡线值守,捡拾垃圾,调查、记录并保护这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打击盗猎盗采等违法活动的工作。
进山巡护有时候需要骑马,大雪封路时只能靠步行,一天的工作结束,脚肿得连靴子都脱不下来,薪水不高,偶尔会累,但骑着摩托车驰骋在长江源头的草原看水鸟栖息觅食,总会让他开心起来。多吉和他的同胞们从小就被教导,始终要对大自然存有敬畏,要将这里的山水当作生命一样,曲麻河赋予这片土地生命,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多吉这代三江源人的共同的信仰。
从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置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以来,织点成面的生态管护体系正在这片地广人稀的土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青海省已有近4万名生态管护员通过聘用上岗,并将在岗位培训中学习到的各类科学管控知识,如水质安全、垃圾分类与防疫、野生动物救助等运用到日常的巡护工作中去。
穿上管护服的多吉也会有再去外面闯荡的念头闪过,“但总放不下梦里的河水声,还是守护这里最好。”多吉低声说。
守护
万里高空,云层翻滚,积云成雨不堪重负,从山顶坠落,划过冰川,穿过草甸,在12.7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奔腾。白雪铺满山峰,湖泊星罗棋布,山系纵横间,长江、黄河与澜沧江从这里开始“生长”。
这里是勒姆的家乡,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三江源地区坐落在青藏高原的腹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素有“中华水塔”美誉,每年向中下游输送六百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对中国乃至东南亚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在三江源,水被视作极其敏感而神圣的灵物,每一条水源都有生命,牧民称之为“勒”,类似汉语中“水神”的意思,他们看护这里的水,敬畏如神灵。他们认为,保护好自己的勒就会水源不断,草场才会肥美,人畜才有可能生存发展。
只是长期以来受严酷自然条件的制约,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更是极为敏感。上世纪末,受气候变化和超载放牧、滥采乱挖等的影响,这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场退化,冰川、湿地退缩,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源头生病了,整个生态系统都不再健康。
童年远徙的画面,随着莽莽群山里呼啸而过的风,渐渐在勒姆脑海里模糊了色彩。
堆满旧物什的大车带着她,与祖辈生息的唐古拉草原渐远。作别沱沱河,北越昆仑山,格尔木市的长江源村成为她与父母的新家园。
“生态移民”这个新词,让勒姆的父辈面临艰难选择,一面是斑秃“千疮百孔”的草场难以为继,一面是故土家园的魂牵梦绕。为了三江源这个重要水源涵养地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禁牧封育、退牧还草、移民搬迁等一系列举措在草原上开展起来,勒姆的父辈们在眷念与希望中,下山了。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守护,为了下一代能重见昔日草场,三江源保护区的牧民成群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一期工程实施十年后的2015年,三江源终于迎来重生。
2017年,青海省长江源区干流8个监测断面、黄河源区干流30个监测断面及澜沧江源区干流5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二类以上标准。三江源各类草地产草量提高30%,土壤保持量增幅达32.5%,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560个西湖……
“巡护员和当地牧民,是三江源真正的守护者,为数以亿计的亚洲人的用水安全作出了贡献和牺牲”,玉树藏族自治州文联主席彭措达瓦如是说,正是他们的默默守护,如今的三江源依然清泉如许,为下游8亿人贡献着洁净的水源和生态屏障。
健康
三江源区水质优良(图源:新华社)
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纯净清冽的高原水在大地的脉络里奔流,将生命的养分输送到下游各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上游活了,下游的经济生命体系更有保障了。从三江源生态建设工程开始,星星之火已经燎原,各类水源生态保护项目遍及全国,从自来水进户到社区净水工程再到家用净水器走进千家万户,在代际的变迁中,公众对于水生态健康的关注范围,更加广泛和深远。
“水健康”意味着两个层面,水在自然生态中的健康状态与水在身体环境中的健康表达,它既是地球之血液,也是生命之源,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社会宝贵的资源,保护好源头才能从“水患”走向“水兴”,生产生活中做到“取之不尽”;水从生态循环流入生命循环,便成为人自身可持续的一部分,不但支撑起生物体的生存,水质情况的好坏,更是直接作用到健康生活的各个层面。
基于此,南方周末联合沁园,由益普索 Ipsos提供调研和洞察支持,围绕“水”的话题,发布《都市人群水健康素养现状研究报告》,提出“水健康素养”概念,呼吁公民既要关注水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也要重视水与健康之间的关联,在提升关于对水的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的同时,不断做出正面改变以主动维持并促进自己洁净健康生活的能力。
每四至六周,人体内的水分就要全部循环一次,人类社会便在这更替之间,一步一步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扫拖机器人替代了曾经的跪地擦洗,纸尿裤将人们从繁琐的清洗流程中解放出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都市中,生活品质的提高使得人群对于“用水健康”有着更高的标准与要求。
上述报告显示,越年轻的群体对饮用水的洁净期待越高。与70后、80后相比,90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水质指标这一专业层面。
信号
人们对饮用水质的关注释放出积极而乐观的信号:全民水健康素养的进阶之路,同行者趋众。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我国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的目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其中一部分,外化于人们日常对水质的重视和要求,在关于“水质安全/洁净”的话题上,始终有着共同的民生话题关注。
从口感享受到新生安全,从过滤手段到智能生活,得益于各项净水技术的护航,都市人群在“升级过滤水”的守护中,更轻松地享受着健康生活。
“90年代起,世卫组织强调净化饮用水,提倡‘使用的净化方式’,净化水作为更纯净的饮用水,为大众的健康增添了一份保障。”科学松鼠会成员、清华大学生物化学硕士、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强调,“这一重保障的落实,往往掌握在喝水人的手里。”
于是净水器成为人们发挥健康生活主动性的一种表达,也成为当代人水健康意识觉醒的信号。
与消费端相比,企业的水健康洞察更为提前,自沁园1998年发明饮水机专用净水器以来,便构想着全面提高公民水健素养这一天的到来。在如同多吉、勒姆那般沉默而孤独的守护时期,沁园通过技术创新和渠道创新,降低成本,推动产品价值回归理性,不断提升国内家用净水机普及率,旨在让更多人喝上安全、干净的饮用水。
沁园占据水资源生态链下游的重要一环,希望通过在消费者教育、产品创新和公益投入上的全方位努力,培养用户饮水习惯,倡导健康生活,助力国内家庭持续提升水健康素养。
“饮水思源”四个字,对净水产品的生产者而言,意义要丰富得多。这也是沁园持续在全国推行净水普及行动的重要原因。2018年沁园在上海发起守护母亲河行动,并持续数年向全国各地学校捐赠健康饮水设备,希冀为地区撑起校园净水“保护伞”。在国民健康饮水习惯上的些微改善背后,都是经年累月的努力和不动声色的守护。
河流奔腾不复还,水土养育的人们却懂得回馈。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行动,他们回溯水的源流,来到三江源地区,攒成一团火焰,共同守护这片土地上美丽又脆弱的生态。
保护站点每年都上演“迎来送往”,旧的一批志愿者走了,新的一批接手工作,做完调研的科研团队离开了,新的专家小组刚刚抵达……
逐“净水”而居的一代代人,慢慢知道了水的许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