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改革再回首:
“要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我们不能只吃黄浦江的鱼,还要吃太平洋的鱼。”
“深圳的领导是从工业区起来的,深圳就是几个工业区逐渐聚合成的大城市,你说它朝气蓬勃也好,不守规矩也好,但是野蛮生长,它更相信和鼓励市场的力量。”
“深圳的做法就是不断完善市场。如果不能让市场定价,而是市长定价,我们这个机制就没有了。”
责任编辑:顾策
2020年,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的节点。
10月16日下午,在由澎湃新闻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再学习,再改革,再开放——浦东与深圳联动创新研讨会”上,亲历浦东和上海改革的“操刀者”在现场讲述了他们的改革经验。
关于上海和深圳,在研讨会现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总结是“上海井然有序,深圳野蛮生长”。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海闻点出了两座城市的一个区别,深圳最强的前十大企业中,六家是民营企业,还有个别民营企业是被国有化的;而上海最强的十个企业中,只有第十名复星国际是民营企业。“这可能就是上海和深圳的差别。”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说,1983年,有学者讨论为什么上海没有做成特区,应是因为当时上海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有将近17%的全国财政收入来自上海,不能把它作为试验田。在国内改革中,上海往往担负着实现“国家战略”的责任,深圳则更勇于尝试,需要走在前面去试验。
两位城市改革“操刀者”的发言,则分享了他们的改革经验。他们是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赵启正,和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工大(深圳)发展规划委员会主席唐杰。南方周末记者整理如下。
赵启正:“浦东是在国际局势的逆风中前进的”
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时间虽然有十年之差,但存在更深层次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深圳的成功,中央无法下决心开发开放浦东。
反映浦东开发开放成果的数据有很多,比如说浦东的GDP增加了两百多倍,但这些数字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这些数字是一目了然反映成果的,但我今天主要谈谈思想深处的体会。
我把成果分成两种,一种叫“硬成果”,是一目了然可以看到的数字和照片;一种叫“软成果”,就是当时面对困难时的解决思路、方法、体验。
关于“硬成果”。到2009年,把南汇区并入的时候,浦东的整个经济规模是原上海的两倍。这个我是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用模型算的,比较可靠。
当时我们说浦东要有三个先行:金融先行、高技术先行、基础设施先行。但我们当时对金融并不是很了然,并不知道能做到世界第几。在最新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