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复苏,实景演出何去何从

“我们要考虑的是,还有没有必要做大型的实景演出,这样大投资、重资本、重运营的项目?目前国内的演出太多了,现在不是有几台,而是一个市有几台演出的问题。”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5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邢人俨

《印象·丽江》是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继《印象·刘三姐》之后推出的又一大型实景演出,它位于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的甘海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实景演出,自2006年起公演至今。 (视觉中国/图)

“朋友,您好!您现在正坐在海拔3100米的印象剧场,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实景剧场。这里的天是干净的,这里的空气是干净的,我们的心也是干净的。”十二年来,杨国柱每天都会在玉龙雪山前喊出这句话。

上午十点半,杨国柱来到剧场,准备下午演出的排练。他是纳西族人,40岁之前,一直在云南省玉龙县的大具乡种地为生。2007年,杨国柱看到了村口贴出的《印象·丽江》招募广告,招懂一些当地民族歌舞的群演,于是,他成了一名实景演员。之前他参加过村子里的纳西古乐传承队,懂一些乐器,还会唱歌,经常在节假日参加各种表演。

下午一点多,58岁的陈正清从家中出发,开车十几公里来到位于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西侧的《又见敦煌》剧场。陈正清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家住月牙镇,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敦煌曲子戏”。

四年前,他被意外选中出演特型演员“王圆箓”一角。下午三点左右,陈正清已经换好白色道袍,准时站在演出间候场。最忙的时候,陈正清一天要演十几场,晚饭也是在演出间隙中匆匆吃完。

舞台上,陈正清弯下身子,转向观众,突然咆哮起来:“你们,还有你们,干吗一声声骂我?我一生守着这窟,恪尽职守,忠于信仰……放过我吧,我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啊!”

晚上九点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演出结束,家住河南待仙沟的刘洪涛回到了家中——这是他做了十三年的兼职工作。每天,他都换上黄色僧袍,盘腿坐在树林中间,扮演一位默不作声的“坐禅僧”。

刘洪涛的微信头像是游客偶尔拍到的演出照——他表情严肃,双手握住佛珠,四周灯光将他照亮,颇有“高僧”风范。为了更贴近角色,他的头发每半个月就要剃光一次。

75分钟里,刘洪涛不能和人交谈,为了打发时间,他一般会想想白天在登封市做了哪些活计、遇到了什么人和事。演出结束后,刘洪涛可以领到25块酬劳。与白天在市里打工相比,演高僧显然轻松多了。

差不多同一时间,谢忠良也收工了。白天,他给别人送桶装水,晚上便穿上道具服成了漓江上的“渔民”阿哥,划着竹排从江面上缓缓驶过,并点燃火把。2009年,外出打工的谢忠良回到阳朔,成了《印象·刘三姐》的一名群演。

2004年,《印象·刘三姐》公演,拉开了中国“实景演出”的帷幕。此后十五年间,实景演出的规模不断扩张。道略文旅产业研究院抽样调研推测,2020年国庆期间,实景旅游演艺演出场次七百多场,观众达到七十多万人次,演出票房在1.5亿元左右。

“你能看清楚他们的人吗?”

汪强比杨国柱早来两年,进剧组的时候仅仅18岁。他是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人,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之前半年一直在泸沽湖划船或做一些农活。“选拔的时候要对着山吼一下,要把这边特有的少数民族风格表现出来。”汪强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有些人拘谨,表现不出来,就没有选上。”

《印象·丽江》一开始在相对偏远的山区挑选演员,李芝月家住在离丽江较近的束河古镇,因此并未得到消息。“因为是原生态表演,最大的要求就是要朴实。”2007年,年满18岁、嗓音出色的李芝月如愿以偿成了一名实景演员。

几百名实景演员被安排住进了宿舍,所有的演员按照团、排等进行半军事化管理,他们日常排练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少数民族传统舞蹈。

几年间,观众一下子变多了。汪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开演的第一场,观众只有十多个,2007年便已经是一票难求了,场次增加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最高的时候一个月拿了2800块。”

2007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始大量招募兼职演员,刘洪涛第一时间报了名,他的外形颇有优势。“你太瘦的话,坐在那里看起来不好看,而且个子也要高大一些”。被选中后,刘洪涛还特地排练了两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