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诺贝尔文学委员会主席:今年为什么颁给她?

“任何读过格吕克诗歌的人都会被她不愿轻易接受共同的信仰原则所打动,在这一点上,她像艾米莉·狄金森。她勇敢地攻击自己的妄想,并且面对生活中的深刻冲突,尤其是试图弄清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家庭困境。这样看的话,她便是一个智慧的诗人,朴实、毫不妥协。”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5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邢人俨

当地时间2020年10月8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吕克。格吕克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曾获美国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视觉中国/图)

2020年10月8日,周四早上6点30分,美国波士顿剑桥,露易丝·格吕克(LouiseGlück)被电话吵醒,是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MatsMalm)打来的。消息让格吕克震惊。“她说,她很高兴也很荣幸。”诺贝尔文学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向南方周末记者转述。

在给获奖人打通电话以后,7点整,也就是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下午1点,瑞典学院宣布了今年的决定,并简单陈述理由:“因她清晰可辨的诗意之声,以其素穆之美促成个体存在的普世性。(范静哗译)”

消息公布后,7点刚过几分钟,诺贝尔奖官网又打通了格吕克的电话,77岁的格吕克说,“我还没有来得及喝早晨第一杯咖啡呢。”令她高兴的是,她可以用奖金再买一套早就想买的公寓了。

“爆了大冷门。”长期生活在斯德哥尔摩的作家、翻译家万之和妻子、莫言作品译者安娜在家里收看了瑞典国家电视台的直播节目。“电视台请的嘉宾几乎都懵了,有的嘉宾压根就没有听说过或读过格吕克,一时无法参与谈论,颇为尴尬。”万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对此,中国社交媒体是两种反应的交集:一边与瑞典一样大呼冷门,另一边立刻有公众号推出有关格吕克诗歌的专题。格吕克于1992年获普利策诗歌奖,2003年又成为美国桂冠诗人,她的诗歌在中国已有零星译介。被认为善于“押宝”的世纪文景2016年出版的格吕克诗合集《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一直少人问津,当下已经脱销。

“因为哈罗德·布鲁姆跟她提到我,有一次她给我写信询问什么事情,具体细节我不记得了。”耶鲁大学教授孙康宜忆起了往事,她在微信里转来掌管文理学院教授总务的院长发给全体教授们的喜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